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然而,生意场上的人怎么也不相信这句话。他们的思维方式近乎于儿童,认为穿着西装,出入高级酒店,披金戴银就是有钱人;有汽车,有洋房就是大老板。甚至只看一张纸上印着的数字,就敢认定对方的实力。而心术不正的商人正是利用这点,就像电影上的演员一样,把自己装扮成“大款”,使一个又一个执迷不误的人掉进了陷阱。
某县有一个小纸制品厂,本来是一个只有几名工人,几台旧设备,而厂长张某却并非一般平庸之辈。他先是买通了县里的有关部门领导,贷了款,更新了设备,增加了人马。然后在当地新闻媒体大肆宣扬自己是经营大师,企业家,扭亏为盈能手,利税大户等。很快他就成了当地“名人”。
然而,别看张某整天在外边闹得挺欢,其实他心里也非常清楚,他这一切只不过是吹出来的。所以,他要把他的“名人效应”派上用场。除了大量贷款外,他还与前来“拜访”的各路企业签订了不少合同。因为“名人”信誉好,自然他手头有不少别人的钱由他调遣。然而,时间一长,账总是要还的。张某不能不露马脚。而对纷至沓来的讨债者,张某也着实无计可施。他想到了破产。然而,不知为什么,县里的领导却一反常态地出来为他撑腰,对法院等有关部门说,张某是改革家,只是遇到暂时的困难。如果把他搞垮了,谁给我们交税,谁养活这么多职工。这样,他虽然负债累累,仍然过着“企业家”的生活。
只要牌子大,出了名怎么干怎么有理,从这点出发,办公司就要办“大”公司,开买卖就要开“大”买卖。即使分文没有也要注册100万元甚至1000万元的公司,当“大”老板,这样不仅买卖好做,贷款也容易。
某市华侨联合公司1986年2月,决定投资成立环球贸易公司,经营五金家电类商品。获批准后,华侨公司即着手筹备、成立组织机构,选派负责人,落实场地、资金,3月底筹建完毕,经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登记,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经济性质为集体,注册资金100万元。但实际上,华侨联合公司只拨付了50万元资金。
1987年上半年,环球公司出现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累计欠外债达120万元,这时,华侨联合公司将拨付50万元资金抽回,环球公司关门停业,既未进行清算,也未办理歇业登记。环球公司停业后,债权人纷纷要求华侨联合公司清偿债务,华侨联合公司则声称环球公司是独立法人,一切债务应独立负责。债权人无奈,诉诸于法院。
如果非要对公司分级别的话,上边两个公司充其量是一小公司。其“能量”也自然有限。而下面这位“大款”则属于重量级的。他的经历就像天方夜谭里的故事。
他姓张,郑州人,小买卖做了十几年,由于脑子很灵,1992年便下海南寻求发展。据说,此时,他的身家也就是不到100万元。然而,张某并不像一般商人那样,滚雪球式的一步一步发展壮大,他觉得那样发财太慢。在朋友的帮助下注册了一家300万资金的超级公司,而实际上,他的钱除了租了一间几十平米的写字楼单间,又花去40多万元买了一辆豪华汽车以外,已所剩无几。虽然没有多少钱,但他谈的都是大买卖。
1996年,通过朋友介绍,他与沈阳的一个乡办企业取得联系,该企业有两栋刚刚盖好的写字楼要出租,每年租金8000余万元。对于这家乡镇企业来讲,前提条件,必须是有实力的公司;否则,一旦经营失误,根本无法承担租金风险。张某也深知这点。于是,在谈判时,张某便亮出了“底牌”:公司在海南是数一数二的大公司,有几十亩地皮,还有养殖场作为出租考察是必不可少的程序。时间定在1996年春节前。
该乡办企业一行8人来到海南。张某在这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他与一位大公司商定,这个大公司的办公楼(一层写字楼,约1600平米)由他使用3天,即该乡办企业考察期间。同时又雇了几十名狐朋狗友假扮公司的雇员正在忙着办公。
2.与一海产品养殖场的老板(老乡)商定,沈阳人来后,称其为公司的养殖场。
3.造了一份公司的地皮红线图,以房地产为发展的计划等文件。又找朋友约了一块某房地产公司的空地。
在这里我的描述可能不很具体。然而,张某就是这么做的。沈阳人到达海南之后,自然被假相所迷惑,之后不久,沈阳人就把两栋写字楼租给了张某,租期20年。面张某又以承包写字楼为前提,从银行贷了250万元作为第一期投资,这个过程大约用了不到半年时间。也就是说,张某在半年的时间里,奇迹般的成了大酒店的业主。
虽然,张某目前还没有出现多少危机,然面,一个只有几十万元的小业主,对几千万的贷款,一旦出现风险,谁来承担?
假、大、空公司在某些地方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而这些假、大、空的老板们,只管借,不管还,一旦资不抵债,又能把他怎么样?也就是说,一旦把钱借给这样的公司,其风险完全搁到了债权人身上。




手机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