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合法收账 > 金融知识 > 正文

    炒股有哪些认识误区?

    发布日期:2019-11-19 14:27  浏览次数:

    炒股的认识误区有:一是“股民赚多赔少”认识误区。许多股民都是受炒股发财的效应而入市的,由于传媒的影响,他们往往只见到股市的收益而看不到股市的风险,认为只要进入股市,必定是赚多赔少。据国外的统计分析,在股市投资中股民是一赚、二平、七亏,赚钱的只占10%。在我国股民中,赔钱的人数可能要占到90%以上。

    二是“长期投资收益大”认识误区。如果股民在股票投资时不注意时机的选择,不慎在高价区域套牢,少则三、五年,多达几十年,都极难觅见解套的机会。而即使能解套,股民也丧失了许多投资机会。如在香港股市1994年初的12000点套牢,直到1996年的下半年才刚刚解套,虽然投入的资金没有损失,但若将资金存入银行,最少能获得20%的收益,且还不需承受套牢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所以股市投资中,股民还是应讲究机会的选择,应注意在股市的低价区选择绩优股投资,这样才能获得比较高和稳定的投资效益。

    三是“股票是高收益投资”认识误区。如1994年一年期的银行定期储蓄利率为11.98%,上市公司在这一年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只有13.5%,如果股民在购买股票时其价格等于股票的净资产含量,一分钱买一分货,则股民的投资收益就能达到13.5%,显然比银行储蓄利率要高。而在二级市场购买股票的价格要远远高于股票的每股净资产额,一般都在2~3倍以上。股民在这种情况下购买股票,其收益就要大打折扣了。股票的投资收益是与股价密切相关的,不能片面认为股票就是一种高收益投资。只要股票的投资成本接近股票的净资产含量时,股票的高收益性才能体现出来。

    四是“不接最后一棒”认识误区。有些股民热衷于股市炒作,天天都在寻找股市热点,今天这个概念,明天那个板块,买进卖出极其频繁。其基本出发点就是:只要不接最后一棒。所谓最后一棒就是最高价,如果接上最后一棒,其命运是非常悲惨的,它意味着高位套牢或巨额亏损。而在股市交易中,被炒手们炒热了的东西是极烫手的,炒的间越长,其风险就愈高。不接最后一棒,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难,因为没有一个股民能准确地预测股票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