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合法收账 > 金融知识 > 正文

    【合法收账】莎士比亚的话有道理吗

    发布日期:2020-08-16 18:38  浏览次数:

    坚守信用关失去自尊
    相当要好的两朋友,经常在彼此有困难时,相互帮助解决难题。其中一位想经营咖啡馆,却因资金不足而困扰,此时另一位朋友即决定无条件的借给他50万元,朋友非常感激,也顺利地开了一家咖啡馆。然而从那时候起,两人在一起便觉得非常不自在,甚至渐渐疏远,因为他们似乎已从朋友的平等关系,一变而为尊卑主从的关系,见面时,借钱的那位朋友经常做出恶劣的举动。为此,花钱又受气的那位友人便经常抱怨说:我应该得到感谢才对,并非此等恶劣的言行。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借钱予人,会同时失去朋友与金钱。就这句话来探索借贷双方的心理,某些时候,这话不无道理。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般人们的心理,若向人开口借钱,则在无形中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心中即产生一种自卑感,为避免此种心态被人察觉,即以一种强烈的态度予以掩饰。对方即使没有任何意义的言语或行为,都会引起猜疑而反抗,甚至不惜损害他人以求自我保护。
    这种心态不仅在小地方表现,即便是国际间,也会因此种无条件式的借贷而产生不安心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的马歇尔提出战后给予各国大量资本援助,结果,美国非但未因此受到各国的感谢,反而引得各国怨言四起。这是由于接受此款项的国家有屈居下位之感,所以虽然出自好意而倾囊相助,却经常会听到只借贷(援助)这么一点钱的怨言。
    口无条件借钱予人不可取
    无条件借钱给人,会使对方有屈居低势的感觉,但若是送东西,则不会有这种情况出现。若要避免这种局面,公事公办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言明金钱的归期及利息,则不会使对方有受人恩惠的感觉,心理上的障碍即能解除。
    借钱给人虽是好事,但是千万不可使受款人有低下之感
    有一位女职员,因为朋友一再要求借2万元,也不敢提出归还日期及利息,虽然对方拖了很久仍未还,也不敢去催讨,一直担心这样做会破坏彼此的感情,久而久之,甚至对借款者产生一种莫名的歉意,而常躲避她,她并没有向人借钱,却反而产生了这种不合逻辑的心理,真是莫名其妙。
    有了借贷关系的双方,彼此间关系剧变,突然由平行转为高低的关系,一时难免无法适应。心态上,居于低位者的自卑感,往往促使他对债主的行为感到极端敏感。而且透过行为、语言表现出来,债主便有种顾虑和小心翼翼的警觉。这样看来,有了金钱借贷的人际关系,远比正常的人际关系更难维护。
    因此,在有关金钱的交易和谈判时,应保持公私分明,不该考虑个人感情的因素,否则容易混淆不清,问题丛生。
    人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好处,而无视于较远的隐忧
    有个关于猴子朝三暮四的故事,且说明如下:有位主人每天给猴子七个果子,原本是早上三个、晚上四个,猴子显然对此不满。因此,主人将果子改为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便每天喜孜孜地吃着。这则寓言故事,便是在嘲笑明明没有改变果子数目,但猴子却为了朝三暮四的变化而高兴,眼前可获得的利益且先得到吧!虽然猴子这种愚笨的行为,令人觉得可笑,但人类终究也避免不了这种情形发生。
    在民间,由于存款利率低,有人开始暗中放贷。虽然倒不一定是高利贷,但对放贷的人来说,只要有可靠的借贷人总比把钱存在银行好。当你因急用向经常发放“贷款”的朋友借钱,贷款者会以笑脸迎合上来,言明可借到2万元而觉得自信提升,而不管多借的1万元是否有用处,便统统借回去。然而,这1万元却都是花在一些无谓的消费上,因此,当还钱时会感到加倍痛苦。
    放贷者在心理战术的运用上,是相当周到的。给前往借贷者良好的态度,使其心理上能够平衡,不必在他人面前因借钱而低头。前往银行贷款时,则往往受到全盘的调查及询问,予人一种非常不愉快的经验。放贷者礼遇借款者,并视为上宾,无形中满足了借款者的优越感,无需向人低声下气、卑躬屈膝,甚至还接受对方的亲切服务,即使互助会的利息较银行高,大家仍愿意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