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第一份个人信用报告产生至今,上海市已有数万名市民以个人信用的良好记录从银行获得了贷款。虽然个人信用已是公民人身最大的无形资产,但从普遍意义上说,普通公民如何“消费”好自己的信用,仍然是个问题。
查一查你有没有信用污点
在处理日常经济生活问题时,应当遵循诚实可信的原则,这样方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争端。
我国目前的个人信用制度还几乎是一片空白。2000年7月1日起上海率先建立了个人信用档案数据库,110万曾经和银行打过“信用”交道的上海市民开始拥有了除人事档案之外的另一份重要档案:个人信用档案。
通过该档案的查询系统,上海各商业银行只需要几秒钟就能发现贷款人或信用卡使用者有无信用污点。上海市民王先生来到上海某银行,询问他已申请办理的买车贷款情况。但他被遗憾地告知,他无法在这里贷款。此时王先生心里明白,是拖欠住房贷款的事进人了个人信用档案,从而使个人信用出现了污点。原来两年前,王先生申请住房贷款并买了房,因为生意不好手头偏紧,曾经有几次逾期不还分期付款,而且从未给银行打招呼。三先生又被告知,个人信用档案中的不良记录只保留7年,只要以后按期还款,还是可以换回自己的信用的。
浙江宁波市曾有一家商业银行通过拍卖、回购等手段,对赖账不还的十多位信贷消费者的抵押物进行了处置。来自银行方面的统计,宁波市消费贷款逾期金额已达2,000多万元,逾期率比去年年初上升了0.2个百分点。
消费贷款逾期金额上升的直接后果是银行面对消费者个体放贷更加谨慎、手续更为繁琐。而早些时候,国内大多数媒体还将信贷消费不够普及的原因归罪于金融机构过于“苛刻”和“保守”。反思这种恶性怪圈的形成,可以看到,“信用”仍然是信贷消费发展的巨大障碍。
在杭州,至少有工行、中行、广发银行、市商业银行等四家金融机构开办个人信用贷款,由于是独立操作,也带来了不少新问题。如某人在这家银行确定了一个信用等级或信用额度,但那家银行对此却不予认可,要重新评定,给贷款者带来不便;银行与银行之间出于保护商业秘密的考虑,既不联网,也不大沟通,尽管金融界人士都有在整个区域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愿望,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