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合法收账 > 问题解答 > 正文

    【深圳收债】常见的骗销伎俩——故弄玄虚

    发布日期:2020-08-25 16:10  浏览次数:

    商业上的“故弄玄虚”有种文化意味。它是把普通的东西神奇化,化腐朽为神奇,以此招徕消费者。如一些饭店为了强调形象生动,在菜名上哗众取宠,“肉末炒粉丝”叫“蚂蚁上树”,“扒猪头”叫“天蓬下凡”,“萝卜丝”叫“群英荟萃”,“二锅头”叫“宫廷三液酒”,卖180元一瓶,还有什么“凤凰牡丹”、“金针碧玉丝”、“情侣双拼”、“红粉知己”、“翡翠鸳鸯带”、“勿忘我”等系列套餐,一端上桌,让人大失所望,实在太普通,价格高得玄乎。1999年5月前后,北京一些经营水果的批发商,把普通的水果包装成箱,一律注, 上“绿色食品”(Green Food) 等标志, 以高于市场价的20%出售。据来自陕西的一位批发红枣的人讲,包装箱是从山西的一个私人印刷厂购买的。有段时间南京的水果摊点水果分公母卖,公是公的价,母是母的价,真是玄虚至极。还有一家颇有名气的集团公司推出一种“藏金酒”,投人200万元雇个影星为之做广告,声称若干酒瓶中藏有24k金球,总价值达400万元。无锡一家饭店竟然声称菜汤里有“金戒指”,谁喝到归谁所有,几万分之一、几十万分之一的机会。鬼才晓得藏没藏!

    还有的商家对产品的性能、作用夸大其词或无中生有。如近年流行的一种“增高器”,说对人体增高有显著效果,而骨科医生却不以为然,因为人体增高既有年龄限制,又有其他因素,一个小小的器具,焉能有此奇效?2000年6月21日,江苏徐州发现有人兜售“节电器”。骗子从路边扯出一根电线,装上闸刀、电表和一只60瓦的灯泡,把该器往线路上一接,果然电表走慢了,但灯泡依然明亮。当场试验的“节电”效果引得过往路人纷纷驻足观看,并掏钱购买。据懂电的人研究,他们在电表和线路上做了手脚,将电表加人一组电子元件,使电表转速加快,接人“节电器”后,电表恢复正常运转。而且这种经过特殊改装的电表已不是居民家中正常使用的电表。消费者买回家一接,电表的转速丝毫不会变慢。

    还有的骗子借收购或出售莫须有的物品为名,骗取小额费用。如地摊上有人兜售“铝分币兑换表”,一元一张,上面标明分币的价格。后来有人从《收藏与鉴赏》(知识出版社,李龙编著)中发现兑换表中的大多数年份国家根本就没有发行硬币。骗子的目的是卖表格。

    有的珠宝商店的服务小姐热情地向顾客介绍如何鉴别翡翠真伪的“诀窍”,说:“真翡翠有水性,头发放上去都烧不着。”一试验果然很灵。实际都是骗人的。由于火传热到冷的翡翠上有一个过程,就是用头发缠在一块圆滑的石头上,也同样是烧不着的。这也是故弄玄虚。

    商店里有的产品标上“一口价,不还价”,实际还是可以还价。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故弄玄虚。

    过度包装也是标准的故弄玄虚。一件极普通的商品里三层外三层包装得很精美,打开以后根本就没啥新鲜的。1995年,笔者在淮北矿工总医院门外花80元买了两大盒营养饮品看望病人,大概有40厘米高,提着怪沉的,也满实在。售货员还解释说现在瞧人时兴这个。谁知到病房打开一看,是两小袋豆制品,还没有两袋奶粉的量大。底下放的是草纸,草纸下是两个大号的瓷茶杯,其中的一个还烂了一边,足有2斤重。让人想起了韩非子中那个买椟还珠的故事。说古时候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把珍珠装在匣子里,匣子装饰得很华贵。郑国人就买下匣子,把珍珠还给了卖珠人。这故事的原意虽是说郑国人不识货,但从另一面也说明过度包装对客户的欺骗愚弄有多大。一个手提包里放着一只富丽堂皇的大铁盒子,大铁盒里装着四只精致美观的小盒子,打开小盒子原来是一只巧夺天工的小瓶子。过度包装不仅浪费资源,还损害了人之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