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使农民从土地、农村中走了出来。进城务工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突破口,劳务经济促进了非农化转移。
(一)减少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现代化的进程就是非农产业逐步增加,农村人口逐步减少的过程。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也必须减少农民。这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基本规律,也是当前我国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目前,在暂时缺乏直接转移能力的情况下,通过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农民进城打工逐步实现移居城镇的目的。
(二)劳务经济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按照我国现有的耕作与经济发展水平计算,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大约在2.7亿人左右,乡镇、私营企业和城市二、三产业已吸纳农民工约1.2亿人,还有1.5亿劳动力需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劳动力在部门间转移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额外的推动力。在今后的30年里,如果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迁移的种种障碍能逐渐被清除,劳动力在部门间转移可为每年经济增长率贡献2至3个百分点
(三)劳务经济促进了我国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港台资本纷纷将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转移到广东、福建等沿海省区。“民工潮”实现了港台资本、沿海地区土地和中西部地区大量廉价劳动力的相互结合,创造出极大的生产力。加入WTO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优势还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价格低廉。因而,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生产,将更加需要劳务经济的发展。
(四)劳务经济实现了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降低了工业化的成本,增加了国民经济积累。一般来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会提高要素生产率。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地区、部门向生产率高的地区、部门流动,是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由于农民工的实际工资水平远远低于国有企业职工,如果以9546万农民工(劳动部和统计局1999年数据)来计算,农民工一年为国民经济提供的剩余积累就达到7046亿元,相当于当年生产总值的9%。
(五)劳务经济对输入地的省、区、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据测算,一个农民工在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的贡献,折合成GDP约为全年3万元左右,除去自身的消费和带回家乡的费用,还剩余1.5万元-2万元左右。以平均每人按最低贡献1万元至1.5万元计算,如果一个省有500万人外出打工,那么外出劳动力为流入地区GDP所做的贡献每年约为400亿
600亿元。
(六)劳务经济是一所大学校,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培养经营管理人才的摇篮。农民工打工,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务工经商,先进的思想观念、科学的管理生产方式、文明的生活习惯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转变了他们的就业观念。
(七)劳务经济的兴起,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大批打工者经过三五年、六七年打工生涯的“练兵”,开阔了眼界,掌握了信息,增长了才干,学到了本领之后,每年都有一批打工者回到家乡创业。他们有的在城镇办起了个体、私营、联营企业,有的在城镇创办或经办乡镇企业,创建了一大批中小企业,实现了“从奴隶到将军”的转变,当上厂长、经理或董事长,涌现出一大批“创业之星”。特别是务工者从事的服装、针织、彩印、文具、玩具、小五金、饰品、毛纺等商品流通业的发展和聚集,以强劲的辐射、扩散作用强有力地带动了城镇的发展和繁荣,使城镇规模迅速扩大,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城镇功能迅速提升,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的大量转移,加快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成为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八)劳务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
是农民工外出务工不仅获得了收入,更重要的是更新了观念,找到了致富的信息。二是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三是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四是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实现农村城镇化奠定了基础。
(一)减少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现代化的进程就是非农产业逐步增加,农村人口逐步减少的过程。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也必须减少农民。这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基本规律,也是当前我国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目前,在暂时缺乏直接转移能力的情况下,通过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农民进城打工逐步实现移居城镇的目的。
(二)劳务经济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按照我国现有的耕作与经济发展水平计算,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大约在2.7亿人左右,乡镇、私营企业和城市二、三产业已吸纳农民工约1.2亿人,还有1.5亿劳动力需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劳动力在部门间转移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额外的推动力。在今后的30年里,如果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迁移的种种障碍能逐渐被清除,劳动力在部门间转移可为每年经济增长率贡献2至3个百分点
(三)劳务经济促进了我国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港台资本纷纷将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转移到广东、福建等沿海省区。“民工潮”实现了港台资本、沿海地区土地和中西部地区大量廉价劳动力的相互结合,创造出极大的生产力。加入WTO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优势还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价格低廉。因而,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生产,将更加需要劳务经济的发展。
(四)劳务经济实现了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降低了工业化的成本,增加了国民经济积累。一般来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会提高要素生产率。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地区、部门向生产率高的地区、部门流动,是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由于农民工的实际工资水平远远低于国有企业职工,如果以9546万农民工(劳动部和统计局1999年数据)来计算,农民工一年为国民经济提供的剩余积累就达到7046亿元,相当于当年生产总值的9%。
(五)劳务经济对输入地的省、区、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据测算,一个农民工在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的贡献,折合成GDP约为全年3万元左右,除去自身的消费和带回家乡的费用,还剩余1.5万元-2万元左右。以平均每人按最低贡献1万元至1.5万元计算,如果一个省有500万人外出打工,那么外出劳动力为流入地区GDP所做的贡献每年约为400亿
600亿元。
(六)劳务经济是一所大学校,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培养经营管理人才的摇篮。农民工打工,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务工经商,先进的思想观念、科学的管理生产方式、文明的生活习惯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转变了他们的就业观念。
(七)劳务经济的兴起,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大批打工者经过三五年、六七年打工生涯的“练兵”,开阔了眼界,掌握了信息,增长了才干,学到了本领之后,每年都有一批打工者回到家乡创业。他们有的在城镇办起了个体、私营、联营企业,有的在城镇创办或经办乡镇企业,创建了一大批中小企业,实现了“从奴隶到将军”的转变,当上厂长、经理或董事长,涌现出一大批“创业之星”。特别是务工者从事的服装、针织、彩印、文具、玩具、小五金、饰品、毛纺等商品流通业的发展和聚集,以强劲的辐射、扩散作用强有力地带动了城镇的发展和繁荣,使城镇规模迅速扩大,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城镇功能迅速提升,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的大量转移,加快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成为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八)劳务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
是农民工外出务工不仅获得了收入,更重要的是更新了观念,找到了致富的信息。二是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三是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四是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实现农村城镇化奠定了基础。
深圳收债|讨债公司|合法催债|正规讨账|律师清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