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订立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间平等协商一致后,用书面形式明确双方劳动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劳动合同的订立是劳动法律关系发生的根据,当事人要承担因订立劳动合同产生的法律后果。因此,农民工和用人单位都必须严肃认真地签订劳动合同。
我国《劳动法》第十七条规定:“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依据这一规定,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法律地位平等,双方应以平等身份并在完全出于当事人意愿的基础上订立劳动合同,任何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双方应在充分表达自己意愿的基础上,平等协商,取得一致意见。
(二)依法订立的原则。具体包括:(1)订立合同主体合格。用人单位一方必须是具有资格的单位或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个人,农民工一方必须是具有劳动能力、年满16周岁的劳动者,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必须是年满18周岁的劳动者。(2)合同内容必须合法,不得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起草的各项合同内容如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条件、劳动报酬、违约责任、解约条件等都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违法的厂规厂纪不得作为订立劳动合同的依据。农民工在订立合同前定要认真、仔细地读合同,弄清各条款的具体内容,对违反法律法规或违背自己意愿的条款内容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双方达成致意见后才签字。劳动合同符合上述两项原则才具有法律效力违反法律法规的劳动合同、采取欺诈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为无效合同,无效劳动合同从订立时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农民工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由于急于就业,往往没有履行协商致的程序。厂方不向农民工介绍合同内容,没有征询农民工的意见,而农民工作为劳动者没有法律意识,盲目签了字,导致合同条款不完备,缺少对工资发放、医疗保险、劳动安全、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甚至合同中有关于扣风险抵押金、加班不给钱违反有关法律规定的条款。
遇到此类情况,农民工应当就履行劳动合同问题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确认原劳动合同关于扣风险抵押金、加班不发加班工资的条款无效,裁决企业支付加班工资,退还风险抵押金,并在劳动部门的指导下,依法签订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