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欺诈是经济欺诈的典型形式,它有许多显著特点:
主观故意
主观故意是说骗家事前有个完整的欺诈方案,有周密的考虑。比如一些搞加工承揽业务的单位,利用接产方对业务不熟悉,采取夸大收益、缩短交货周期、故意抬高产品验收标准等手段,最后硬说质量不合格拒收成品,以强取押料款、质保金等。报载,1998年初,河南省洛阳市某厂技工学校轻信报刊广告,与安徽华夏实业总公司经贸部签订30万条面袋的加工协议,交2000元中介费后,又交4000元定金。当河南方把加工好的样品袋送检时,无论怎样检测就是不合格。拖延11天后,人去楼空。
普遍发生
现在,经济欺诈十分普遍,手段多样,几乎各个行业都有发生。作为消费者感受最深的是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及与之相应的骗销伎俩。如商店里的虚假打折,不光是二级和三级市场有、偏远的乡镇有,发达的地区或城市以及发达城市中的大商厦也有。1996年上海的西藏路可谓发达先进,虚假打折的广告牌纷纷扬扬如万国旗,印制精美,千篇一律,均为“七折”。文化领域、金融领域、社会生活领域以至宗教艺术领域也有发生。报载,1999年12月,福建泉州举办澳门“回归杯”北京女足与澳门男足友谊赛,承办单位福州某文化艺术开发有限公司赛前竟然携门票溜走。该公司债务缠身,却斗胆举办活动。借办球赛骗钱的嘴脸暴露无遗。
开始时的公开性
投机诈骗、欺诈经营案件开始时几乎都是以公开的形式进行超越法律即打法律的擦边球或无法可循。如发达地区一些劳的。它利用传播媒体大肆张扬,脸不变色心不跳,仿佛从事的是多么伟大正义的事业似的。如非法传销,20世纪90年代初传人内地后,就以不可遏制的势头席卷大江南北。它一方面煞有介事地登记注册,企图蒙骗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背后操作,擅自改变游戏规则。再如非法集资,经营者打着兴办实业有“巨利”的幌子,夸大事业规模,许以不合常理的高额利息,诱骗他人集资跟进。再如曾风靡大江南北的养海狸鼠、养蚂蚁等养动物风波,开始时均在报刊、电视上大肆宣扬该生物的营养价值,出售生物幼种,许诺一律高价回收,到头来携押金而逃。
合情合理或合法的项目
许多骗家施诈前都有一套相对完备的经营手续,想方设法包装自己。有的涂改存单通过熟人做假验资,骗取执照;有的租赁他人手续、房屋或其他经营资质材料;还有的甚至私刻公章,伪造手续。至于各地的商厦明目张胆地骗销,更是手续齐全。深圳策划巨大商业欺诈案的彭海怀,以泰明、澳民、广客隆三家企业做载体,承包商店,使用的全是注册合法的公司,经营理由无懈可击,骗取各类企业上千家、百姓数万人。一些虚假上市公司、中介公司搞暗箱操作套钱,部分手续也是经过报批的。
超越法律
动力密集型以加工业为主的公司,遇到经营困难时,靠不断由近及远地变换加工点来维持生产,最后众多的加工点到了一定时候被迫解散,成了总公司寄生经营的牺牲品。而法律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对此束手无策,典型的欺诈行为最后只能以合同纠纷调解了之。再如邮购致富资料仅骗取2元邮资,恐怕没有谁会为2元邮资起诉,法院也不一定为“2元”受理。我国现行法律对此没有涉及。
运作富有创造性、智能化
几乎每一起诈骗大案都表现了骗家很高的智慧和娴熟的业务能力。他们精心研究市场行情、吃透大众需要、揣摩文化背景、研究专业技术、把握人性弱点,刻意误导他人,必要时施以美色、金钱开路,使人们一个个拜倒在骗子装模作样的伪装下。
四川一骗子打着推广农民发明成果“微耕机”的旗号,以引资6亿港元建微耕机厂为幌子,诱骗多家施工单位的合同保证金。①哈尔滨“飞驰大坑”的始作俑者刘金标,看到承包哈尔滨市亚东会大厦潜伏商机,率先捐助1000万元,一举夺得“飞驰大厦”承建权,随后又使尽手段向当地多家银行借款。面对各银行的催款,则编造出大厦如不按时竣工,台商将撕毁购房协议的谎言,继续骗取贷款。
可预知性,即欺诈结局的可把握性
骗家对施诈方案十分自信,说成竹在胸也不为过。对什么时候该进行什么,有一套准确的程式。如1999年初全国53名大学校长去羊城参加髙等教育投资洽谈会被骗会务费一案,骗家的判断极为准确,时机把握得很准。骗子自称是主办单位的副主任,只是负责分发研讨提纲,不动声色地守株待兔,一旦费用到手,迅速逃离现场。
可重复性,中途难破译
以文化领域中的各类大赛出书为例,十年前就有人搞书画大赛骗作者的参赛费和书画作品,直到20世纪末仍有北京的某太阳文化艺术中心借国庆50周年骗作者的获奖费、出书费等。这些骗局中途被破译的很少。

利用大众的弱点
骗子利用大众的虚荣心、同情心、崇权威、顺大溜、赶时髦、求廉、盲目轻信、信息不灵、从众等习惯性心理弱点施诈。如沿街乞讨的假贫困大学生乞丐团,利用的是人们普遍同情学生的善心;一些不明出版单位编辑只要交钱就可录人的所谓《名人大典》利用的是基层作者的虚荣心;人们反映较强烈,但用了以后没有效果的保健化妆品广告经过国家级电视台里的名主持人播出后销售量大增,利用的是人们崇拜名人的心理;后期的非法集资、非法传销和证券欺诈利用了人们的顺大溜、从众习惯;形形色色的骗销伎俩大多利用了人们的求廉心理;早期的投资欺诈和大大小小的合同陷阱都是利用了人们盲目轻信的心理;而一些人为了赶时髦,不惜通过非正规渠道出国留学、出国打工,结果数万元的劳务费、介绍费被骗一空,这利用的是人们崇洋媚外、追求暴富的心理;等等。
一骗多,有头无尾
大众欺诈的本质特征是一骗多,或几个合作的小集团骗取更多零散的小集团。如非法集资为某一集资者骗取众多的出资户;加工承揽圈套为某公司、中介机构骗取众多的接产方;非法传销为传销公司骗取众多的传销员;商店通过各种各样的销售伎俩骗取顾客购买等。此外,大众欺诈有头无尾,不顾后果,“一锤子买卖”是他们的心态。如邮购收款不发货,骗一个算一个。
受害对象众多
因为经济欺诈的公开性、智能化和普遍性等趋势,遭受诈骗之苦的民众和经营单位很多。比如非法传销、非法集资、非法劳务、养殖骗局等,上万人、数十万人上当受骗的事耐有发生,三五千人同时掉进陷阱的比比皆是,至于几百大、千把人被经济纠纷掩盖住而遭受欺诈困扰的简直是不可胜数。如1996年以来,由于重庆市金融管理方面的原因(出现“乱集资”、“乱批金融机构”、“乱办金融业务”的金融三乱现象),非法集资潮再度疯狂。仅在城区,就有162家“三乱”机构,吸纳社会资金50亿元,存款在5000元以下的集资户占69%。卷人非法集资潮的市民至少也有20万人。在之后的几年里,一些集资业主大肆挥霍集资款,案发时,无力偿还本金的机构占了绝大多数。①还有东北的民众去韩国劳务一案,被骗群众牵扯几个省的3万人。




手机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