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法律诉讼 > 法律常识 > 正文

    【农民工维权】农民工对先进文化的贡献体现在哪里?

    发布日期:2020-04-08 14:39  浏览次数:

    答: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工人阶级,作为党的阶级基础和实践主体,必然在先进文化的创建中担当重任,成为创造主体的组成部分。
    第一,从农民工的年龄构成看,他们渴望有先进文化。有资料显示,全国现有的1亿农民工,其素质特征表现为,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并且文化素质较高,有体力和技能等方面的优势,不仅使他们在流入地受到青睐,而且在先进文化的渴望、接受能力方面,较之中年以上的农民工更为强烈。山东省2001年的专项调查显示,农民工的年龄构成,18岁以下的比重为3.5%18-40岁的比重为72.1%,40岁以上的比重为24.4%;文化构成,文盲或半文盲的只占0.7%,小学程度占9.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已经达到27%,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34.8%。农民工青年人居多,同比有文化的居多,这种特性,使他们对先进文化的学习和运用的热情明显趋高。心理学中人的五种需要,在“发展”需求方面的客观规律,同样适用于青年农民工。他们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期盼“发展”,而要发展就必须大量吸收人类先进文化的精华,以洗礼和熏陶自已,将自己用先进文化武装起来,才有可能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逐鹿者。因为,在农村的自然经济是靠重负荷的体力支出和狭隘经验的因袭传授来支撑的。现代市场经济中,每一次生产力的大发展,都是智力的开掘和延伸,都是知识的外化和应用,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对文化知识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又像是一台巨大的机器,渴望着文化知识的启动和润滑。凡实现“从奴隶到将军”成功转变的农民工,大都是依靠先进文化知识的力量,实现了人生价值。同时,城市中激烈竞争的生活节奏和超常效率使青年农民工变得紧张面疲惫。“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青年农民工在劳累繁忙之余,势必会更多地涉足文学、电影、舞蹈、琴棋书画等文化娱乐领域,以求放松身心,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荀子:《性恶》)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另外,青年农民工数量大,在他们靠打工解决了温饱,进而向往的必然是接受先进文化的教育。那些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原本是农民出身的大小老板,之所以舍得投入,购书添置自己的书房书柜,绝非是简单的趋附风雅,表达的恰恰是富而思学、富而思教的良性人生渴望。这也正应了大教育家孔子对弟子所说: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青年农民工对先进文化的渴求欲望,正是他们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实践先进文化创造的不竭动力
    第二,从农民工从事的行业领域看,他们创造了先进文化。农民工不仅仅在城市从事一般性的笨重体力劳动,创造着经济物质价值,同时他们也创造着精神文化财富。大到奥运村,小到每一本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新书的面世;从建设北京中国大剧院,到全国各大中城市的绿地草坪;从一条条清洁的通衢大道到一个个文明社区的优美环境;从一座座高等学府的神圣殿堂,到个个科研机构的配套建设,都是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都是亿万农民工为精神文明建设竖起的巍峨丰碑。更不用说他们的丰富生活、复杂情感和曲折经历,为文学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以农民工为背景的当代文化,正以其极大的魅力,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光添彩。农民工对先进文化的创造和建设,组成了我国历史和现代文化的壮丽画卷。
    第三,从农民工的双重身份看,他们传播着先进文化。农民工既是城里人,又是乡下人。在城市务工,他们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回到家乡,又是城市先进文明的示范者和传播者。他们在城市的创业过程中,直接感知和享受到先进文化和现代文明成果,懂得了知识和文明对家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他们中许多人一回到家乡,就开始了从幼儿园初级教育到多功能农民文化中心的创办,希冀用城市的先进文化改变和影响家乡的枯燥、乏味生活。而文明之光,一旦射入原本贫穷落后的乡村,便马上打破了那种缓慢低沉的农家生活节奏,改变了几千年来中国农村那种愚昧、保守、落后的状况,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全新的乡村现代文化氛围。事实证明,这些农民工在先进文化的传播中,具有党政领导、行政手段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发展先进文化,就必须高度重视发挥其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深圳收债|讨债公司|合法催债|正规讨账|律师清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