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是指公民在经济交往和日常生活中,由于发生了当事人不可抗力的原因,导致合同无法履行或造成财物损坏,依法可以免除相关责任的权利。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如地震、水灾、台风等。
法律:
1.《民法通则》第129条: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2.《合同法》第94条: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3.《合同法》第117条: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本法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4.《合同法》第118条: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案例或现象:
某农贸市场与某瓜菜基地签订一份购销合同,约定在1998年下半年由该基地提供各式蔬菜共150吨。哪知合同签订不久,即发生特大水灾,致使基地受淹达一个多月,基地设施全部被毁,无法再进行生产。基地向农贸市场说明情况,并要求解除合同。本案中基地遭遇特大水灾,致使其不能履行合同义务,基地依法可解除与农贸市场的合同,并无须承担违约责任。
律师提示:
在当事人遭遇不可抗力时,不能坐待免责,而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遭受不可抗力的证明。
(三)公民的知识产权
人类社会的财富可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有形的物质财产是由体力劳动生产或自然形成的;无形的物质财产是由脑力劳动创造的,是一种精神财富,也叫智力成果。当国家对这种智力成果进行依法确认就成为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不同于物权意义上的产权,它是基于智力的创造性活动所产生的权利,它是法律赋予知识所有人对其智力成果所享有的某种专有权利。我国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发现权以及其他科技成果权。



手机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