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大欺客”是一句祖训,原意是说大店对小顾客自然不当回事。现在,大店是骗销的领头雁。因为大店各方面的费用更高,如果利润不高就没法经营,因此,其虚定价格也最高,这是毫无疑问的。大店霸道,有时不顾后果。大店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傲视顾客非常普遍。
大店主要有两种:一是垄断性的如民航、铁路、运输、邮政、通信、能源等企业;二是国营或民营企业中的大店,如零售业、饮食业中的大店。大店没有竞争对手,垄断价格;他们自由定价或制定服务标准,比如民航自定飞机票价,铁路客运自定火车票价。各地以零售为主的百货大楼、大型宾馆饭店,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大多地理位置较佳,是其他店无法比的,往往居高临下,视上帝如儿戏,因长期形成的信誉不愁没人买(消费)。如果大店联手,欺客更是无法遏制。
大店的信誉是长期形成的,有种惯性,一旦被百姓接受,就会延续一段时间。比如大饭店,本身卖的就是品牌,卖的是硬件设施,真正吃起来倒没有什么。有人在北京某大饭店请客,一顿饭花1万多元,还没吃饱,返回时在路边又吃一碗兰州羊肉拉面。各地的服装大店,价格都比别的店高,可照样有人买。有次,笔者和北京某著名百货商店店员闲聊,她就说:“在这里,狗屎都能卖出去。”百姓崇拜的是大店。
“上海市一百”“华联商厦”可谓大店,给人的印象是说一不二,标价金口玉言,实际上你要是一深人就知道大店价格的伸缩性有多大。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上海,正处于骗销高潮期。打折正酣,“七折,不还价”的标牌几乎充斥各个柜台。一般的消费者不会再奢求还价,认为这些商品都是优质、信得过的,况且乱还价也不好管理。1996年暮冬笔者在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买西服就试着跟他们砍了一次价。有件西服上装,标价700元,七折。售货员一口咬定“大店折后勿还价的!”我说百年老店也可还价,这是当今的习惯做法。不出所料,那件西服七折后还可还价,400元成交。付过款后,售货员老实说:“这个价在其他地方买,洗一水就不像样了。”实际我心里清楚,400元的价格,他们的毛利仍在100%以上。
店大欺客表现在服务领域的更多、更充分,也更能说明问题。因为在中国现时的经济环境下,服务行业大都是预付款的,此种交易方式具有不可逆转性。比如理发,理得不满意,最多只能是重复修一修,是不可能重理了。空调火车结果不见空调,乘后也不能再退了。饭店里点一道有特色的菜,原来是小葱拌豆腐,也不能退了。再如旅游服务,中餐与承诺的有明显悬殊,也不能重新吃了,而且因标的很小(小菜一碟),连补偿的可能性都没有。若是漏了景点,也不可能再返回去重游。再说像旅游这样的大型活动,不属于经常性消费,基本不存在回头客问题。谁能一年到头往一个方向旅游、专门选一家旅游公司呢?
店大欺客的另一种情况就是名牌不名。借助于消费者崇尚名牌的心理,谎称名牌,虚定高价。实际名牌是花巨额广告费吹出来的,质量不怎么样,至于仿冒名牌就更神乎了。各地大型商店、服务场所,进去一问,都说是名牌,真是搞不懂名牌怎么这么多。




手机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