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托指一些商家利用人们从众、顺大溜和见了兔子才撒鹰的心理,安排自己人假扮成消费者参与消费的诱销行为,或利用传媒等有意对商家进行虚假宣传的误导行为。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托”层出不穷,赌场上有牌托,不知不觉中让你囊空如洗;购物时有托,不起眼的货色挤着买,等你买到手拿到亮处,“托”早已一哄而散;医院门口,甚至出现成群结队的医托,他们善于察言观色,先套出患者的病情,再心置腹地言称同病相怜,为你介绍的“救命恩人”一会儿就宰你,一包草药卖数百元。
据对购物陷阱颇有研究的专家冯开平讲,有回他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地摊前看中一件皮夹克,款式很新颖,正嫌价高时,忽然窜出一人,说他跑了半个北京城也没看到,价也没还甩出1600元买走。冯先生信以为真,也买了一件,到旅馆一看,同事说是人造革的,最多值150元。
上海商店出现粉色陷阱。说的是店家在店附近安插漂亮女士,等过往男士走来时,娇嗔喊住,以帮助为其丈夫试穿衣服为由,诱其购买。有位男士在某西服专卖店前被喊住后,半推半就地进了店,美丽少妇一会儿说男士穿上这套西服很帅,一会儿说价格真便宜,但钱没带够,遂劝男士买下。还有的让男士当模特,试好布料后,称来本城市参加纺织品会议,会上发了一张高级面料优惠券,自己买3米,也让给男士3米。男士花400元买下,到家里一说被老婆骂一顿:“这样的东西哪都有,一点不便宜。”
还有的商家串通一气,哄抬物价,全标高价,琳琅满目,让消费者眼花缭乱。这实际是一种背后的大托。
2000年香港古玩拍卖市场上,有三件“六角套瓶”十分抢手。北京保利集团为抢回圆明园国宝级文物不惜高价与台湾寒舍股份开发有限公司竞购。抬到一定价位后台湾公司放弃,使得北京文物公司多花900万元。事后有人怀疑台湾公司为“托”,可见拍卖市场多么奇诡难测。




手机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