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是不甘寂寞的,他们时刻琢磨骗销创新。拿虚假打折来说,它经历了大削价一危房拆迁清仓处理一急筹资金贱卖一打折风潮一建议零售价等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表演了数年后,其猫腻已逐步被大多数消费者所识破,在庐山真面目快要暴露无遗的时候,干脆煞有介事地自我撕去伪装,自我亮具,来个一折到底,仿佛从此改恶从善再不骗销似的。20世纪末,南京的珠宝商就“先行一步”,导演了一出恶性打折闹剧。他们实在忍受不住停止骗销的创作冲动的煎熬,率先在珠宝钻石行业发表新作。一套4枚钻戒,原价总值约17万元,打4折后仅卖6.8万元。中央商场先是以停业装修清仓甩卖为由,打出所有珠宝一律4.8折;紧邻的新街口百货商店不甘示弱,立即以4.6折跟上;没几天南京商厦宣布4.4折,很快华联则一步跨前,实行4折。2000年7月底,以近20家分店称雄江苏珠宝市场的“通灵翠钻”,竟然亮出“把价格降到最低”的口号,一下子下浮30%~40%。太平商城则以“零利润”(就是不图赚钱只图竞争的意思)相招徕,把价格降到了3折,并提出“任退换”的承诺。也着实让人相信。试想,商场如战场,不打折就意味着死亡,商家斗红了眼,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不是常听说有的为了恶性竞争亏本甩卖的吗?这种常人思维——实际都是幻想家的猜测。试想,商品如果真便宜,商店的那些人不都要喝西北风去!水电费、空调费、工商管理费、税收、银行利息、促销费、广告费、房屋折旧费甚至腐败费,还有庞大的人员工资怎么出,谁来交,况且开店就是盈利的,至今还没有听说商店是慈善机构的。商人才不会那么善良,美国不是有商家把猪肉倾进海里也不降价销售的事吗?这事教科书里都讲过。商家又不像下岗工人没有钱花,商人橫竖都是赚,他们才不会做亏本买卖哩。以前我们讲垄断销售,现在是在垄断炒作。他们好像约好了似的,不约而同地蒙消费者。
上海一位顾客专门去南京买了一枚打了4折的钻戒。岂料,回沪后请老黄金的经营师做鉴定时,被告知一点也不便宜。才知道南京的珠宝商又玩了一次“媒体炒作”+“偷换主体”(指鹿为马)+“虚假打折”的综合骗销术。
商家先在媒体上大肆炒作,刮起削价旋风,让消费者追风跟进。因为珠宝钻戒价格弹性较大,乍一看相同的东西,说不定价格相去甚远,有的卖数千元,有的精品就可能卖数万元。商家正是利用大多数消费者对珠宝质地、价格不知晓,偷换了一个主体,把中下等货挂上原来上等品的高价牌。然后再煞有介事地来个4折3折。实际与打折前相比什么也没有变,变的只是一个标牌,或把质劣的珠宝放在了原来优质品的位置上。至于品质,他们可以和厂家勾结起来弄一些新产品过来,就更说不清了。显然这种骗销术的载体只适用像珠宝这种价格悬殊较大的商品,打折空间大。不然像黄金,大家都晓得价钱,你看他们怎么打折?除非是假金,或短斤少两,不然一折就亏。这叫模糊商品诱发的模糊打折。一些奸商在先进经营理念的撞击下,专门琢磨骗销的高招,普通的消费者很难破译。不然, 商界怎么会花数万元学费去北京读MBA呢(当然这种富有中国特色的销术并不是能从书本上学来的,它是丰富的骗销实践诱发的灵感。此是教育问题,扯得远了)!
骗销伎俩一浪高过一浪,“建议零售价”就是虚假打折的深化。商家看虚假打折已经臭名昭著,造成的价格混乱从某种意义上妨碍或干扰了厂家的信誉,便想了个折中的法子,在产品出厂时就高高地来个“建议价”。使得各路商家以此价为标准折,免得欺诈他人时一片狼藉,没有套路。比方说,一件服装,你定200元,六折(120元);他定240元,五折(也是120元),显得很乱。反正封顶后都根据自己情况往下折一点呗。大商场折得少一点,路边个体店折得多一点,骗人也需要一个好的次序,不能搞得太露骨。这就是市场,都不是孤立的,是相联系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这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销售观来分析问题,是科学的和符合实际的。




手机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