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合法收账 > 问题解答 > 正文

    【深圳收债】广告词中的诈点

    发布日期:2020-08-25 17:49  浏览次数:

    一则虚假广告,大多数语言或画面都是真实的,只是有那么几句文字或说明或提示起到了误导或欺诈消费者的作用。我们把这关键性的文字称为广告词中的诈点。

    广告词中的诈点表现虽然多种多样,其本质还是利用大众的弱点,如离谱的电视购物广告,利用大众盲目崇拜电视、消费观念扭曲、不了解产品实际价格的弱点,把一般化的产品胡乱吹嘘一通,最后说一句“像这样的高科技产品仅售598元”。好像原来类似的产品售价更高似的。再如1998年3月30日《中国妇女报》和1998年5月11日《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我们为什么要以下列优惠价格(仅售49元!)出售这只真正的钻石戒指》广告,标题下都是“优惠截止日期为广告刊出后的30天之内”,好像只是因为新产品发售初期需要搞市场调查才优惠似的,而且优惠时间并不长仅30天,快快购买吧。实际上,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该广告不厌其烦地在多家媒体上登载,30天之后还在“优惠”。这就是该广告的诈点。实际上只要有人买,他们恨不得优惠一个世纪,哪怕再降一点价卖也行,其督促顾客早早购买的心理一看便知。

    让我们再看一下上面提到的那例典型的“减肥”广告,来细心辨析其中的诈点。广告出自《人民日报》(1998年10月19日)等多家大报刊,标题是“一位来自安徽(泰国)的家庭妇女是如何偶然发现减肥的秘密”。广告中有三组对比照片和一系列文字说明。其诈点为:

    (1)图中对比照片为虚假对比,第一幅左图为减肥前,穿毛棉衣,距离近;右图为减肥后,穿背心裤衩,距镜头远,自然显得瘦。第二幅也一样,一个距离镜头近,一个远,拍出的效果自然不同;特别是第三幅,确实看不出前后有什么胖瘦差别。另外,这种不实对比还可以通过调整相机的焦距或案例人变换不同的姿势来实现。

    (2)单看一个报(刊)上的广告似乎无什么不妥,几份报刊对比起来看问题就严重了。要么泰国的是真的,要么安徽的是真的?别的怎么理解?

    (3)广告中所用案例人均无详细的工作单位或家庭住址,让人想到都是杜撰。黑龙江大兴安岭大得很,哪里有王淑荣?河北唐山也不小,xxx先生到底是谁?

    (4)“无条件退款保证”的许诺根本不可能,要说扣除10%的手续费后再退,或许还能有几个人会相信。

    (5)限量订购纯属谎言,公司恨不得一家伙卖出一万个。

    (6)可以猜想,这种“无须节食的减肥方法”很有可能是几页印刷品,其成本不足一元钱…

    还有一位气功师傅到一企业居民区发展徒弟。他在街头墙壁上用红纸贴了这样的广告:气功学员拾到一件金首饰,请失主在上午6~8时或下午4~6时练功时间前来领取。它的欺诈点在于“首饰是莫须有的”,做广告的目的是想借此引诱大众交费来参加练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