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合法收账 > 问题解答 > 正文

    【深圳收债】孤芳自赏的《名人大典》

    发布日期:2020-08-26 10:35  浏览次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不明出版机构、文化团体,打着学术文化交流的旗号,模仿国家出版单位的做法,也跟着编纂所谓《专家名人大典》、《中华优秀人物大典》《世纪人才论文作品集》、《同生日者联谊大典》之类的文集。他们从报刊以及有关行业资料中获取基层知识分子的通讯地址,大多以邮寄商函的形式,不厌其烦地向他们投寄约稿函。称其某一作品已被某权威机构看中,准备收录进某作品集,请其把个人基本情况(性别、出生年月、职称、主要学术活动或学术著作、作品在社会上的认定情况等)连同改定的新作寄来。随后,一—发给这些作者录用通知书,让作者交纳数百元的认刊费、版面费、出版费、订书款等,利用人们的实现欲、参与欲骗钱。征稿时,编辑出版者唯利是图,对人选作者文章的基本情况不作要求,不进行了解,给钱就登,弄出了许多啼笑皆非的笑话。如重庆市某中学初三学生在报上发表一篇500字习作,竟然收到人选《中国当代学者大辞典》的通知。不仅一点报酬没有,还要交数百元的费用,其用心之不良几乎超过了非法传销。说到底,这种不便携带、不能交流、砖头厚的、让人眼花缭乱的所谓名人大典,不过是别有用心的“编者”敛财的一种载体。更有甚者,还有一些不学无术的骗家,诱骗作者钱款后逃之夭夭的。如浙江苍南的郑天立,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打着鲁迅的旗号———“鲁迅教育事业发展基金会”和“全国素质教育论坛研究会”,私刻公章,向全国各地中小学发函,征集素质教育论文,骗取全国各地崇敬鲁迅的教师预付出书款。

    上海的白子超在《新民晚报》撰文说,1995年他收到要把他编入《中国名人大辞典》的邀请函,1997年3月是《中国人物志》,1998年4月又升格为《世界人才大辞典》。他说他没有什么重大成就,够不上名人之列。他分析说,一本书数百元,每位作者收藏一本,一万名作者就是600多万元,收进2万人,除去成本费,毛利净赚几百万元没有问题。

    主办者正是利用了人们出名存史的心理,骗作者的钱。这主要因为改革开放刚起步,禁锢了几十年的旧观念才冲破,各个方面都还很闭塞,以前是只有社会名人才能人书,普通百姓难为大雅。如果是在现在,各种报刊满天飞,铅字读物到处是,恐怕就再没有人为人书而陶醉了。

    我的一位搞企管、科研、环保的同事,写了许多业务文章,发表在全国大小报刊上,一年到头收到人选通知,他都嗤之以鼻,本着一条宗旨,收一元钱都不干!我们的观点是,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尽快立法,不管举行什么活动,不应收参加者的任何费用。你可找法人、单位赞助,也可通过其他渠道筹资,实在没有钱就不要办。作为参与者,奉劝一句,不论主办者说得多么好听,记住一条,哪怕只要八角钱的回程邮票也绝不参加,使非法牟利者无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