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合法收账 > 讨账绝招 > 正文

    [逃债讨债]堵住三窟如何理解

    发布日期:2019-12-14 10:51  浏览次数:

    一些企业在银行的开户帐号不只是一个,而是几个甚至十几个,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他们不讲信誉,抓住目前法律规定的违约金、滞纳金与企业在银行贷款利率相差较大的缺陷,欠别人的钱拖着不还,本来有钱硬说没钱,若看其提供的帐号也确实没钱。因此在企业清债过程中,应注意对债务人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其真实情况,以堵住象这样的三窟“狡兔”,及时追回欠款。查询债务人银行帐号可采用投石问路的方法,即债权人要委托自己的关系单位,以联系业务为名,与债务人进行接洽,要求债务人提供银行帐号,以便汇款。债务人不知有诈,暴露其秘密帐户后,债权人就可以乘胜追击,多管齐下,揭穿债务人的骗局,逼其自觉还债。

    公证讨债

    “债务公证”是避免债务纠纷的一种手段,指双方无争议且债务人能够偿付的债务,将债务提请公证处公证,以避免纠纷发生或减少诉讼程序。

    公证是指国家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证明法律行为有法律道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以保护公共财产,保护公民财产的合法权利和合法利益。

    债权人在适用公证讨债时,应因事制宜,以酎定相应的方案和采取必要的步骤。在讨债实践中,有两种实施方案:1.对尚未公证的债权文书,债权人应设法使之及早得到公证并获得强制执行的效力。对债权人来说,公证讨债法的关键就是使债权文书取得强制执行的签证,以下是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1)债权人与债务人应对债权文书的公证达成一致意见。由于公证是一种非诉讼活动,其不具有解决纠纷的功能,所以,凡发生争议的公证事项,公证机关将不予受理。有鉴于此,在将债权文书送交公证前,债权人与债务人应对公证和公证事项达成“共识”,以消除争议和纠纷的隐患,进而确保公证的“成功率”和提高公证的效率。

    (2)对债权文书的公证管辖。根据《公证程序规则(试行))第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公证事项由当事人住所地、法律行为或者事实发生地的公证处管辖。”在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可根据地域管辖的划分,来确定对债权文书的公证管辖。例如,当事人可将债权文书交由其户籍所在地的公证机关公证,当事人的户籍所在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对该债权文书的公证事宜即由当事人经常居住地(住所地)的公证处管辖;如当事人是法人的,公证事宜应由该法人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的公证处管辖。

    (3)申请公证。根据《公证程序规则(试行)》的有关规定,公民、法人要求公证的,应向有管辖权的公证处提出申请,并填写公证申请表。公证申请表应记明下列内容:①申请人及代理人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住址等;申请人为法人的,应记明法人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等;②请求公证的事项及公证书的用途;③提交材料的名称、份数及有关证人的姓名、住址;④申请时间及其它需说明的问题。此外,根据有关规定,当事人申请公证时,还应提交下列材料:①身份证明,法人资格证明及其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②需公证的文书(如债权文书、还款协议书、清欠计划书等);③与公证事项有关的财产所有权证明;④与公证事项有关的其他材料。

    (4)受理。当事人向公证处提出公证申请后,公证处将对该申请进行审查,以决定是否受理。根据《公证程序规则(试行)》第十七条规定,公证处受理的条件是:①申请人与申请公证的事项有利害关系。如债权人与债务人对提交公证的债权文书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②申请公证事项的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之间对申请公证的事项无争议。如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已对交办公证的债权文书达成一致意见,而不存在任何争议。、③申请公的事项属于《公证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的公证处具有的十四项业务之一。④申请公证的事项属于本公证处管辖。如债权人将债权文书提交给有管辖权的公证处公证。对符合上述条件的申请,公证处即予受理并将受理通知发送当事人。公证处受理公证申请后,当事人应按规定交纳公证费。

    (5)审查与出证。审查是指公证处依法对债权文书予以审核与查证。出证是指公证处在审查债权文书的基础上,对符合出证条件的债权文书,依法制作并出具公证书,以赋予债权文书具有强制执行效力。根据《公正程序规则(试行)》第三十五条的规定,赋予债权文书目人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出证条件是:①债权文书经过公证证明。这是指债权文书的真实性与合法性通过公证形式得以体现,旨在确保债权文书的强制执行的效力;②债权文书以给付一定货币、物品或有价证券为内容。这确定了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的范围,也即公证机关仅对以追偿债款、物品或有价证券为内容的债权文书赋予强制执行的效力;③债权文书中应载明债务人不履行义务时应受强制执行的意思。这是指债务人应在债权文书中明确表示愿意承担对其不利的后果的承诺。所谓“不利的法律后果”即债务人不履行债权文书所确定的义务时,应受到强制执行。规定这条件的目的,是为了化解诉讼强制执行效力之间的冲突和保障债权人及时实现权利。对符合上述条件的债权文书,公证机关将依法制作、审批和出具公证书,从而赋予该债权文书以强制执行的效力,这就为债权人进一步实施讨债方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债务人不履行已被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的,债权人应及时申请强制执行。具体办法如下:

    (1)确定执行案件的管辖法院。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十八条的规定,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这里“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是指“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七条第二款)。所以,在债务不履行被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时,债权人应向债务人住所在或财产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债务人的经济居住地(即债务人离开自己的住所地,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与住所地不一致的,由债务人的经常居住地的基层人民法院行使执行管辖权;债务人的财产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可由债务人主要财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行使管辖权;债务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由债务人管理机构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行使执行管辖权。

    (2)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的申请。在确定了执行管辖后,债权人即可及时向人民法院递交强制执行的申请书。申请书应当写明申请执行的理由和要求,交附已赋予强制效力的债权文书。人民法院经审查申请执行书和债权文书,认为符合执行条件的,即制订执行方案和开展执行工作。上述两种实施方案既可单独使用,又可合并,但债权人在具体实施上述方案时,还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有关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债权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应当遵守法定的申请执行期限,如无正当理由逾期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的,人民法院将不予执行。有关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见之于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九条的规定;有关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起算日见之于有执行效力的公证书。根据《公证程序规则(试行)》)第三十八条的规定,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书应在公证词中注明,并注明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因此,债权人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应从公证书规定的履行期的最后一日起计算。

    (2)公证债权文书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后的补救措施,在一般情况下,对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法院中请强制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但公证债权文书确有错误的,如该债权文书不真实、不合法,人民法院即裁定不于执行,并将裁定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和公证机关。遇有上述情形,债权人应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办法:①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虽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但在诉讼时效的期间内,债权人仍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审判程序解决债权债务关系;②如果债权文书“确有错误”是因确权的证据不足或手续不完备造成的,债权人应设法取得充分有利的证据或依法补办手续,待证据充分或手续完备时,当事人仍可依法向公证机关申办赋予债权文书以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③如果债权中仅有一部分为不真实、不合法的,债权人不应因此而放弃对另一部分合法权利的请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债权人既可诉诸法院保护其合法权利又可通过公证形式,“再获”强制力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