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二皮脸”债务人,要先礼后兵,如果好说不起作用,又能拿到他的“短处”,就不要给他留面子。这样比任何方法都好。
采取这种办法的要害就是让对方感到羞愧,无地自容,丧失继续赖账的勇气。
1878年,在美国的一个名叫塔兹巴多镇,有两个少年以200元钱的价格购买了一个农夫的田地和四头牛,成交之后,两个少年却赖着不肯付款。这位农夫无可奈何告到了法庭。
在法庭上,两位少年声称“自己不够法律规定的年龄,所立契约无法律效力,”作为农夫的诉讼代理人林肯当即站起来予以反驳:“我也承认这句话是对的。各位证人,你们愿意让这两位少年在生活的开始就染上这种不顾羞耻的名誉的习惯吗?现在你们有权可以使他们兄弟二人走上正常的轨道。两位兄弟如果不是误信了那不正义的怂恿,那是绝对不会做出这种不良行为的。我特别提醒的是律师的光荣天职是主持正义。”
林肯的话使许多原来祖护两兄弟的人感到羞愧。
不留面子的前提是欠债的人有心虚之处,揭了他心灵的伤疤,会使他比拖债损失得更多。
钱某是一家名为集体企业实为私营业务的温州老板。这些年,各家的生意都不景气,而他的货却到处发,人称“钱胆大”。然而,这种遍地撒网的做法势必要留下些拖欠的债务人。
北京的张老板是专门做食品的,每年都要用大量的包装材料,主要靠钱老板供货。每年都付款,可张老板总是留一个尾巴,几年下来,张老板已拖欠钱老板30余万元。
钱老板是个精明的人,他既不愿意和张闹得太僵,又不想继续做下去,因钱老板采取的是薄利多销政策。如果按张老板这样做,他基本上没有多少盈余。他知道硬断货是不行的。一方面他逐渐减少供货;另一方面暗地里与朋友商讨对策。表面上仍与其保持“友好”的客户关系。
张某也是生意场上的老手,他之所以留个尾巴在手,一是可牵着钱老板让他源源不断地提供比较廉价的货源,二是一旦断了这个关系,这笔钱就可无期限拖下了。
1995年春天,钱老板从老家回京,又一次来到张老板处。与前几次不同的是,在他的身边跟了一位如花似玉的朱小姐,钱称她是秘书,而实际上是钱老板花钱雇来的“三陪女”,因为钱老板早就知道张老板诡计多端,唯有一见漂亮的女人就晕菜。张看见朱小姐年轻美貌,伶牙俐齿,一双色眯眯的眼睛从朱小姐的上身打量到下身。钱老板一看便心里有底,当即对张老板说,以后,你这儿的业务由朱小姐负责联系了,请你多关照一些,她在生意上还是新手,张老板满口答应。
又过了大约一个多月时,朱小姐只身来到张老板公司,早就想着这一天的张老板心中荡起了一种从没有过的感觉,他执意在下班后要请朱小姐吃饭,朱小姐也应允。这天晚上,张老板喝了不少酒,朱小姐也陪喝了不少。张老板连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地就把朱小姐领到了自己长期包租的饭店。正当他们丑态百出的时候,两名“公安”敲开了房门,并要带他们到局子说怎么回事同时还拿照像机,摄像机拍起来。正在他们僵持的时候,钱老板大摇大摆地走过来。钱向“公安”解释说,他们俩都是公司职员,是不道德的婚外恋。把“公安”支走。然后又对张老板说:都是自己人,你怎么干这种事呢?朱小姐也假装掩面哭了起来。
其实一直到这个时候,张某仍然醉而未醒,事儿很快就了了。然而,直到第二天,张老板头脑清醒过来才悟出了钱老板的计谋”,可把柄在人家手里,又有什么办法呢?
一个月后,钱老板提出,现原材料价格上涨,包装要调价20%,张老板一听就明白怎么回事,还未等张老板开口,钱又补充说,如果不向上扬价,那咱们的生意就不能再做了。张老板只能答应再考虑考虑,毫无平等洽谈的地位。
到这,我们猜也猜出来了,生意有可能再做了。张老板欠钱老板该多少就是多少。一分不能少,绝不过分。因为,为了这点债落个不好的名声,对张老板来说,实在不合算。
据说,张老板后来对另一个朋友说,要找机会报复钱老板,可是老天爷能不能给他这个机会,那就要看他的运气了。
宋小卫原在赵老板手下干事,后来分开单干,原来他俩关系还处得不错,这样一来,业务上自然就成了客户关系。
然而,事情变化总是不能按当事人的主观去发展。大约他们合作两年多以后,开始出现了裂痕。赵老板握着宋小卫的20多万元的货款怎么说也不给。
宋小卫也不是那么太绝情的人,他总是想方设法劝说赵老板。有一次,他还请了两个与他们关系都不错的朋友劝说,也无济于事,当然,赵老板也有他的话要说,宋小卫没有他的扶持,根本不可能一开始在生意场站住脚,应当说这也是事实。赵老板只是强调手头紧,也并没有咬死不给。可这么长期拖着跟不还有什么区别呢?宋小卫非常清楚。
万般无耐之下,宋小卫想起了当年在赵老板手下做事时的一些“记录”仍在自己手上。当时他的想法是开展业务用的。没想到却另有用场。有这些“记录”足以反映赵老板偷税的事实,而且数量也不少,如果公开出来,也能让赵老板吃不了先着走。
有了这些重砖炸弹,他心里有了数。第二天,他便让一个朋友把话递了过去,并传话说“你无情,别怪我无义”。赵老板听后,心里也着实感到了一种压力。
没过多久,欠款便悉数归到了宋小卫的户头上。在讨债中要使债务人脸上没面子,还有许多办法,通过报纸、电台、电视揭丑。通过媒体对逃债予以曝光也是近年来行之有效的讨债方法。
据报道,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法院对1989年以来由于当事人负债外逃、下落不明等原因致使执行不了的债务案件,将债务人的姓名、地址、欠债数额公告于颇具影响的《新民晚报》上,并限期履行,逾期将追究法律责任,收到较好效果。曝光后,法院执行庭门庭若市,有自己赶来还债的,有亲属以及单位要求代还的,有积极订出还款计划的,仅十多天,高达458万元的债务“死”案结案数已经过半。
严格地讲,李忠秋身穿红马夹,在债务人的单位门前四处张扬,也是一种特殊的“伤面子”讨债法。这种讨债法抓住了债务人的心理弱点。生意人有钱没钱都要讲排场。一旦说某某人欠人家一屁股的债,一是没法再做生意;二是在乡亲、客户面前抬不起头来。这是“避实击虚”的讨债谋略。
古代中国的智慧特别强调:“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公元1368年,大将徐达和常遇春在攻克了元朝的都城大都(今北京)后,统率大军继续向山西挺进。这时候,元朝太原守将扩廓帖木儿却击败渡过黄河的明将汤和,并乘胜进军,出雁门关(今山西代县北部),逼近居庸关,企图夺回大都。
徐达与诸将商议对策,道:“扩廓帖木儿倾主力远出,太原定空虚。古人有围魏救赵之举,我们何不仿效古人,避实击虚,直克太原?”
从将齐声说“好”。于是,徐达决定不回师增援大都,而是亲率骑兵,迅速扑向太原。果然,扩廓帖木几已经进至保安(河北涿鹿),听说徐达进军太原,担心老巢被端,立刻下令回师救援。双方大军在太原附近相遇。
徐达军队全是骑兵,步兵尚未到达。徐达与大将常遇春正在营中谋划,忽有亲信来报:“扩廓帖木儿部将豁鼻马愿意投降作内应,现派人来商讨。”
常遇春道:“元顺帝及后妃、太子等人早已逃往开平(今内蒙多伦西北),元军已成崩溃之状,扩廓帖木儿只是一支孤军,败局已定,因此,豁鼻马的投降可信。
徐达认为常遇春的判断有理,并说:“我军只有骑兵,与扩廓帖木儿正面交锋只能吃亏,如果利用豁鼻马为内应,集中兵力,乘夜奇袭,定能大破扩廓帖木儿!”
两位主将的意见取得了完全一致的当天夜晚,他们一面派出使者与豁鼻马取得了联系,一面倾营而出,悄悄地包围了扩廓帖木儿的大营。在豁鼻马的策应下,明军突然杀入扩廓帖木儿的营中。扩廓帖木儿尚未就寝,忽闻营中一片喊杀声,急忙出营上马,在18名亲信的保护下,拼死杀出一条血路,逃命去了。徐达大破扩廓帖木儿,还收降了豁鼻马的4万精兵,乘势直捣太原。太原守军本来就不多,又闻扩廓帖木儿已经逃走,抛下城池,一个个落荒而逃,徐达未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太原。
在商业上,避实击虚,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在债务关系中,相对来讲,债权人处于被动地位,如果要反败为胜,设法找到债务人的弱点,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