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一向厌恶债务,从古到今一直信奉“无债一身轻”。在大部分人的眼里,负债绝对是贬义词,是人见人怕的妖魔鬼怪,是现实生活道路上的沉重负担。欠钱也总是与贫穷、疾病、游手好闲、堕落有着直接的关联。“不到情不得已,绝不借款度日”,“那些提前消费的,只不过是透支明天的财富”,我们的祖辈世世代代都这样告诉我们。
无债真的就一身轻吗?如果完全没有负债,就一定好吗?
经营企业或者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完全没有债务,那它的财务状况其实并不理想,因为这会降低企业自有资金的利用效率—同样的收益,代价是要动用自己全部的自有资金,给股东和公司带来财务上的压力。拥有合理的负债比例、资产结构、负债成本、适当偿债能力的公司,才是财务健康的公司。很多公司不仅希望得到银行的眷顾,还希望能上市融资,在自己偿还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多地负债,并将负债转变成能带来收益的资本,用银行的钱、股民的钱成就公司更快的发展。
对于个人同样如此,就像我们前面介绍的王鹏,他本可以选择没有负债,落得一身轻。这样出来工作打拼十几年,虽然钱也在积攒,但是手上太多的现金,容易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享受方面增加花费,最终也只能带给我们百万银行存款,每年再获得可怜巴巴的利息收益,根本无法拥有500多万房产和几十万证券资产。
合理负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享受,更是为了获得未来的收益。而且现在早已不是当年“杨白劳”和“黄世仁”的年代,负债已经不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落魄贫穷。无债一身轻或许能让我们得到暂时的心理满足感,付出的代价却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有“负债”才能做到长久生活的一身轻,因为:
1.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导致市场物价不断攀升,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不断下降。但负债并不会随着物价波动而变化,所借的本金和利息都是固定的,不会因为物价的上涨而需要多还款,这对借款人很有利。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有4年的CP是负数,其余26年都是正数,平均年CP指数超过5%。也就是说,如果平均CP达到5%,而借款房贷利率也是5%,那可以恭喜我们,我们实际上还货款的利息部分,仅相当于我们借款后的本金贬值部分。也就是说我们以后还的本金利息之和,实际上相当于我们当初所借本金的货币价值,银行的这些钱,算是白白给我们用的,我们并没有多还钱。
在现实中,判断货款的利率高低,不能只参看绝对数值。根据著名的费雪效应: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说,通货膨胀越高,在名义利率(贷款利率)一定的情况下,我们实际支付的利率就越低。反正通货膨胀将长久伴随我们,那还不如通过负债和财务杠杆撬动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资产也不至于因为通货膨胀不断贬值。
所以,无论是什么负债,只要负债成本(也就是负债利率)不高,我们都可以适当运用。
2.贷款成为“稀缺资源
随着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货币政策日趋紧缩,虽然民间高息融资大行其道,但是成本太高,还款压力大。由于低息的银行贷款越来越难,贷款成为“稀缺资源”。再加上国家为遏制房地产行业价格增长过快,出台了许多打击炒楼的政策,很多地方理财性质的房贷(二套、三套房贷)全面收紧,要从银行贷到款是越来越不容易了。即使能贷到,成本也增加不少,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都大幅提高。理财的一个目标是保持资金适当的流动性和收益性,如果我们已经有贷款,也就意味着我们目前能低成本占用银行资金,可以将更多资金进行自由安排。只要这部分资金能获得超过银行贷款利率的收益,我们就可以继续持有。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非常轻松地找到投资回报率超过银行贷款利率的投资品种。所以只要是合理的负债,那就好好保持吧。
3.负债带来更高投资回报率
投资回报率=投资收益/投资资产。而大多数的投资资产=净资产+负债。从公式来看,在投资收益一定的情况下,投资资产的高低决定了投资回报率,而投资资产中,我们真正投入的部分只是净资产,负债实际上是别人的钱,是暂时由我们拥有供我们使用的资源。
就像王鹏购买学区房时,自己投入30万元,负债70万,合计总资产为100万元,半年后实际收获利润10万元。整体投资回报率为正常情况的10%,但是王鹏实际上仅仅投入了30万元,如此一算,他的实际投资30万元带来了10万元的回报,净资产的回报率为33%。由此看来,负债的确可以大大提高净资产的投资回报率。
无债一身轻”并不一定是好事,它会助长我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错误观念,越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不考虑未来,越是容易给我们未来的生活埋下隐患。从经济学和投资学的角度来说,在“无债身轻”的情况下,即使我们投资有收益,也都是用自己的钱赚来的,无形中就限制了投资规模和收益率。如果适当地负债,就可以用别人的钱来为自己挣钱,也就是“借鸡生蛋”。有债,有好的债,才能让我们一身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