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虚假出资
1997年闽福发配股时,第一大股东福州市财政局没有将认股款现金5197.89万元付给上市公司,而后的股份变动公告和1998年中报中却声称公司股份全部募足。
2.发布虚假信息
目前股市上的虚假信息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各种未经证实的市场谣言、谣传。二是来自媒体(股评)中的文字性不实信息。这两种大多为庄家勾结不法上市公司所为。三是上市公司发布文告中的虚假宣传。上述第三类欺骗性最强、最复杂,也最隐蔽。它藏身于上市公司的各类正式文告中,而且还与会计师事务所相勾结,最难以识破。
(1)股评家误导具论。国内股票市场刚刚起步,还不成熟,股市队伍良莠不齐,有些素质低下,缺少职业道德的评家为一己私利或与庄家联手或为上市公司摇旗呐喊或自吹自擂,发布虚假评论,散布谣言,误导股民。市场上曾发生的“苏三山假收购案”,则是湖南某县物资局一干部贷款购人“苏三山”15万股后,在《海南特区证券》报上撰文,编造一家并不存在的“北海正大置业”将大量收购苏三股票的虚假信息。股民盲目跟进,造成苏股价从8.3元飙升到17.4元。
还有的股评家水平低下,信口评股。前些年深圳一自由撰稿人在广州《股市快报》上刊登题为《琼海药:业绩高速增长》的文章,凭借虚假信息和主观臆想预测“琼海药中期已完成每股0.4元的税后利润”。实际公布业绩时,仅完成0.10元,令跟风上当的投资者叫苦不迭。
有的股评家与券商狼狈为奸,愚弄股民。发生在1983~1984年闻名世界股市的“《华尔街日报》丑闻”一案最能说明问题。说是《美国华尔街日报》著名股评专栏“街读巷语”主笔之一温南,从1983年10月到1984年2月,每写一篇“街谈”之前,总要鬼鬼祟祟地给股票经纪人彼特·布朗特打电话,提前泄露文章中将评价的上市公司,共27次,受贿69万美元。
(2)不及时公开信息。公司在出现有关收益和经营方面的重大问题时不及时公开信息,导致投资者被误导后损失惨重。1997年6月,上海市场上市新股红光实业,当时发行价为每股0.31元,开盘后曾上冲至15元,其后一直稳定在10元以上的价位。1998年3月份开始走一个缓慢的下跌通道,从10元多跌到8元多,到了4月底公布年报,上市仅半年每股就亏损0.82元,最低跌到5元,比发行价还少1元多。令人触目惊心。实际上该公司在上市发行时就出了问题,其生产设备老化无法正常运转,该公司不但不及时公告给投资者反而在招股说明书中描绘了公司的“美好”前景。1999年1月份在完全停产,已出现巨额亏损后也不见该公司任何提示性公告,最后年报亮相丑媳妇才不得不见公婆,令广大投资者损失惨重。
(3)拒不披露信息。ST琼华侨真会耍无赖。它自上市后利润泻千里,原来的绩优顷刻间变成了特别处理股票。公司竟然拒绝出具1999年的中报,不履行作为上市公司最起码的信息披露义务。
3.违规交易乱来
1999年佛罗里达州那不勒斯格德曼证券交易公司和33名涉嫌人说假话,进行未经授权的交易,不听抛售令,采用伪造和盗窃等手段,劝说一些投资者最大限度地从信用卡中支取现金,或从退休金账号中支取现金,掠取数以千计的老年投资者近1亿美元。
4.虚拟业绩,继续配股
一些公司虚报盈利,少报或不报亏损,以便通过配股筹集资金或影响其股票的市场价格。2000年2月26日一位受配股之害的股民邓德云给《今日商报》去信,说厦新电子为配合去年6月30日进行的高价配股(配股价竟高达19元),于6月25日发布所得税返还的利好公告,并请(有99%的可能是请的)股评家撰文《厦新电子,再创辉煌》为其摇旗呐喊。后来为配合庄家出货,又有意将1999年的中报做得十分诱人并推出10送8的分红方案。分明玩的都是哄人的把戏,“纯粹圈中小股民的钱”。遗憾的是,股市上竟还有不少确实不太富裕的股民在抱幻想。中小投资者一旦中了虚拟业绩的圈套,损失将是相当惨重的。
5.私自改变资金投向
有的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后私自改变资金投向(或不按投资计划进行),不按《招股说明书》中承诺的进行,从而导致其效益滑坡。这种募资便成了一纸空文,使眼巴眼望的股民雾里看花。据权威披露,1997年私自改变资金投向的公司竟占所有募资公司的1/4强,没有按投资进度进行的竟达1/3。由此可见,股市虚假之深深不见底。如某制药厂1996年募资后,因对市场变化估计不足,立项较为随意,致使两年后7个投资项目盈利2个,亏损2个,严重亏损1个,因质量不过关暂停投资1个,调整投资方向1个。问题之尖锐让人难以评说。
6.上市公司有时如吹大的肥皂泡,其内部运作外强中干
1929年,美国英萨尔帝国所属公司股票每分钟增值7000美元。但他的公司头重脚轻,自己不产生财富,而是靠来自金字塔底层公司的收人承担他们进行投资的费用。这样,只要华尔街一片繁荣,一切都会相安无事,英萨尔就能通过出售越来越多的债券和股票为他那本来就不牢靠的融资结构筹措资金。1929年的头8个月里,英萨尔所控制的数十家公司的一家——英萨尔公用事业投资公司的股票,从每股30美元上升到147美元,可是在第9个月第10个月里开始暴跌,直至破产。这说明上市公司的虚假发展除了坑害众多股民外,有时也会把自己引向绝路。
7.胡乱运作
有的上市公司无视法律法规,上市时拿的是假手续,上市后胡来。如蓝田股份这个农业概念股,1996年发行上市前后不止一次违规。不仅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违规处置沈阳土地局未批准处置的两块地,由此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而且伪造公司及下属企业三个银行账户对账单,共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并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将发行前的总股本由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相应缩小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对此重大问题,公司在有关材料中一直未做公开披露。就连1993年4月至10月公司将全部内部职工股在沈阳产权交易报价系统挂牌交易,也不在招股说明书中提及,真是掩耳盗铃。
此外,上市公司还有中报中虚报利润、隐瞒情况、提前确认利润、只算利润不算亏损、拆借股资再购股票、投资不到位、注资不实等种种违规作假情况,就不——细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