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合法收账 > 讨债博客 > 正文

    【深圳讨债】低成本扩张与投资、融资如何理解?

    发布日期:2020-08-27 18:35  浏览次数:

    企业发展的最高境界为低成本扩张。这一方面是企业的目的决定的,另一方面是企业间不断竞争的结果。

    作为社会经济增长点的企业粗分有两大类:一类是国家投资的国有企业。它们资金雄厚,技术积累较早,各方面经验丰富,但经营者责任心受到限制(无破产之忧),短期行为较重,家大业大(拍卖和收购都不易),加上一些行业限制(如煤炭企业因地处偏僻转产很难),基本上都得保留传统的经营方式(没办法)。它们几乎不存在低成本扩张的问题,投资、融资也都是规范性的,选一个项目,拿点钱投进去就是了,闪失不大,利润稳定。另一类是产权成分较多、产权清晰的企业,如合资企业、集体企业、控股公司特别是外资企业、独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等。它们自己出资,机制灵活,没有退路,是构成市场经济最活跃的主体,除了盈利外没有其他选择。这些企业在经营中时刻遇到投资、融资问题,一旦有了机会,就面临着低成本扩张的机遇。而且,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后来者居上似乎是亘古不变的发展教条,90%以上的登峰造极者都是经过高速发展很快脱颖而出的。

    1.低成本扩张

    (1)白手起家。几乎所有的骗家都是空手套白狼,就像索罗斯那样靠优势资金进行投机的高手也并不是全靠资金优势(他们也拆借资金,也转款),主要靠的是投机理念和谋略。当然他们在套的过程中已不仅仅是投机,而含有很多的非法手段,这是我们要摒弃的。但是他们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成功地运作了一个事业,确实也是值得借鉴的,如股票投机的运作、白手起家的胆识、面向市场的观念。

    (2)低成本扩张是最活跃的经济增长方式。社会总是推陈出新的。新的企业总是资金紧张的,总存在一个低成本扩张的问题。最活跃和最富有创造性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低成本扩张,包括资金组合扩张、资产组合扩张、人员技术组合扩张、信息理念组合扩张、规模组合扩张等。

    (3)低成本扩张的模式。当代常见的低成本扩张的模式主要有:①建立分支机构,就是迅速在全国各地建立一批分支机构,且个个盈利。②收购破产的企业,即低价收购处于困难状态的破产企业,投资进行技术改造,改善经营管理,并人优势企业的轨道等。③联营。通过技术转让、联营等合作方式,重新组合资产,从多家企业获得利润,实现资本大幅增值。④控股。插手股市,即集资控股,使股本短期膨胀。⑤投机。各种有效的投机能使资产一路飙升,赚取极高的利润,当然风险很大。索罗斯在这方面表演淋漓尽致。⑥开发高科技产品,增大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比尔·盖茨即属此类。当然不管采取哪一种形式,肯定是投资越少越好。这一点下面还要提到。

    (4)规模是效益的第一要素。规模这个概念在经济生活中很值得玩味。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规模小了,不行,各方面费用都不能少,造成成本居高不下,而且销售缺乏连贯性。市场需要货,你做不出来,有时产品出来了,因为数量少推介的费用太高又划不来。规模大了也不好,原材料要增加,占用资金大,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提高,销售队伍的任务要大大加重,如果这时有一环跟不上,造成整体不协调,利润率就会明显降低。船小好调头,船大抗风浪,各有各的好处。我们说一个企业效益的好坏,指的不是它一年赚了多少钱,指的是和同等投资额的企业比较谁的利润率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效益很好的企业也并不是一味扩大规模才好。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只有合适的规模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这一点江浙等发达地区的企业家看得就很清楚。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企业集团化浪潮中,国家有关部门曾到温州,打算在那里树个样板,组建一批大型的企业集团。温州的企业家们就不赞成,不愿意当那个出力不增效益的董事长。说不是规模越大越好,合适了才好。效益是个多元函数,包括规模、技术、人才、市场环境、原材料销售、管理、资金周转等。在这里,规模成了效益的第一要素。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式子表示是:

    Y(效益)=f(规模、...)

    别忘了,骗家的规模都是很小的。如投机家索罗斯,盈利十亿美元用工很少,可谓集约经营的巨人。

    2.投资、融资

    我们在参与经济生活时常会遇到两大难题:一是把资金往哪儿投才更好;二是缺资金时如何筹款或以什么样的态度筹款。投资、融资是经营过程中的事,就是关于如何扩大规模和更有效地使用他人资金,骗家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不少启示。

    (1) 所谓“投资”。投资的最高境界为不投资,这是从经营理念上说的。但是开发实业或做生意一点资不投是不可能的。骗子可以一点资不投,印一些表格,买一些邮票,打着某个组织或公司的招牌写一些信,往邮电局里一丢就可以等钱了。我们不能这样,如果都这样,国家经济岂不是成了泡沫了吗?问题的关键是投资的潜力,说白了就是回报率。当我们萌发投资动机时,应该问一下,这个资能不能不投。这并不是胆量小境界低、守财奴,而确实是上山容易下山难,投资相对过剩的危害太大了。相对过剩,就是规模偏大。不仅要偿付利息,还要破坏资源,更重要的要出现泡沫。如果是日本、瑞士、新加坡,国土很小,建一个大企业就成了一个行业的半壁江山,当然投资效益很明显。像我国如此大的国土,地区间差距这么大,又在同一个社会制度、经济体制中,不当投资的负面效应就更大。因此,正确高效的投资应该是先在盘活资产存量上挖潜力,在制度创新、生产要素的组合创新等的基础上进行。这是我们的观点,现在提出来正是时候。这并不是说要控制引资(我们缺的资金太大了),而是说,投资要力求在与我们的基础规模相适应的水平上进行。

    我们以前曾批评过的粗放经营,即粗放投资,会带来泡沫经济,投资的钱没有转化为利润或不在增长点上。比如投资房地产业,会带动钢材水泥建筑材料的发展,又会带动煤炭行业的发展,还会带动社会购买力水平的提高,更会带动商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又带动大众收人的增加,最后回到原点带动房地产业的发展。这是指恰当投资的情况。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往往很难做到恰当投资,不是出现投资不足就是出现投资剩余,引来的后果是大量的房地产闲置,一个利率周期U都不产生一点效益。这就麻烦了,这就要倒过来影响产业发展,造成房地产因为没有收回本钱无法向建筑行业付款,也就无法如期付给煤炭行业钱款…最后导致一连串的三角债和信用危机,最后爆发疲软、消费下降、缺乏活力等泡沫现象。这些都是投资不当的结果。

    (2)谨慎“融资”。对融资一定要慎重,如果没有把握,最好放弃。融资就好像在高山上滑雪,一旦启动就没法停止,不是闹着玩的。融不到资,可以通过其他办法进行,比如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各种组合,进行劳务、技术输出等。或者缓一缓,更深人研究一下市场再说。如果融错了资,后果可就大了,把握不住市场,任其恶性发展,最后出现巨额亏损而不可收拾,只能给商界提供又一失败的范例。例如,生意做过头的牟其中,经营中没有内涵实体,没有

    利润增长点,总在一些理念中兜圈子,最后亏空大了,无力回天了,便想到打信用证的时间差拆东墙补西墙,走上犯罪的道路。上海的吴国雄也是一样,一手买一手卖,高进低出,借用他人资金,恶性循环,到头来滚不动了,便想到违法乱纪,伪造票据,走上不归路。

    上面是从随意融资的危害性上说的。实际上,科学的经营理念应该是追求最佳效益,就是说不一定注重多大的规模,一定要使投资产生的回报最佳。国外有一些很小的企业,效益相当好。它们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也永远不会出现太多的被动。这方面典型的例子很多,是另一部书的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