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合法收账 > 讨债博客 > 正文

    【深圳讨债】如何看待欺诈经营与信息?

    发布日期:2020-08-27 18:38  浏览次数:

    许多骗案的发生,都是由交易双方占有信息的不对等造成的。

    信息是商品,信息值钱,现代人都已正面感觉到了。社会上雨后春笋般的咨询公司的出现便是明证。一个好的信息可以给人们带来财富;一个错误或虚假的信息能够把经营者引向绝路。

    我们常说,现在是信息社会,信息就是钱。这是从人们交流范围的逐步扩大、信息量的高度集中、信息使得生产力飞速发展、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的方面讲的。如果再形象一点,信息如何具体转化为金钱,将使我们对欺诈经营问题的理解更全面、更科学。如甲地某产品饱和,获取信息后来到乙地就有可能很畅销,价格说不定还不低。这一点最直观。

    许多商家利用消费者或服务对象对市场信息和行业信息的不知晓,采取欺诈的手段骗取钱财:(1)制造散布虚假信息。最公开的是证券市场上的虚假信息。例如,上市公司虚拟业绩,不及时公开信息,利用股东大会和澄清公告骗诱股民跟进;主力庄家利用與论和传言的力量误导股民。商店里的虚假打折更是标准的三假信息。(2)隐瞒真实信息。反过来,如果不占有信息,就有可管上受骗。如大连氯酸钾厂因不了解国外关于机器设备的信息.致复花500万美元从美国买了堆不能用的废铁。如宝鸡县的巩家泉村因不了解“列电”的折旧情况、修复再用情况,致使花539万元购进不能用的废品。上海、北京有的市民因不了解投资移民美国的有关规定,盲目花钱购买美国的数英寸土地,最后移民不成。特别是一些所谓高科技新产品,搞虚假标价,迷惑性更强,往往十几元的东西初投市场时价格竟标到数百元,让你翻着跟头地讨价还价也难逃被宰的厄运。

    四、关于“立项”与面向市场

    前面说过,骗家选取欺诈项目不外乎描模项目和创新项目两种类型。描模项目自不必说,是早已为消费者所接受,为政府所提倡,为社会所公认的无可争议的好项目。创新项目就不同了,它开辟了一番新天地,属于独创型的。它有一个新颖的构思,有相当的市场需要,有具体可行的操作办法,特别是抓住了大众心理。所有的大众欺诈几乎都是骗子在不同程度上抓住这些后诱发的。

    我们开发实业,办公司,做生意,首先遇到的就是立项问题。所谓立项,就是做什么生意:是搞外加工,还是创办矿山企业(这需要更多的审批手续);是经营商业,还是自办工厂。常听到商海或初涉商海的朋友抱怨,说现在生意难做,好项目少。实际上好的项目并不少。看看骗家的那些项目,哪一个不都是好项目;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上当受骗。试想,一个虚假的项目都能骗那么多人,如果是个真实的项目,一个推动社会进步、有益于社会事业的项目不更能开辟一片蓝天吗?如骗子马景德在广州搞了个莫须有的高等教育融资洽谈会,竟轻易骗来50余名大学校长参加,可见中国大学教育的融资问题多么亟待解决。如果国家有关部门或某一民营融资信息机构来致力于这项事业不是很有市场前景吗?收取的费用别说4000元,就是4万元也有人交,发展下去定成效益很好的实体。所以,经营者特别能从欺诈经营中得到立项启示。

    骗家之所以如此立项,是因为其毫不含糊地面向市场的结果。

    骗子摇锣打扇,囊空如洗,时刻在等米下炊。骗子脚踏实地不来,时刻想着吃浮食。骗子或欠一身债,无处贷款;或效益滑坡,无力回天。骗家得过且过,哪管其他。总之,骗家的人生或经营处境到了最潦倒的关头,除了面向市场外没有任何出路。骗子是最面向市场的,在这一点上是最纯粹的,最理性的;否则,他就骗不了人,就会空设骗局。

    我们没有找到好的项目,说来说去还是面向市场不够,思想还不够解放。脑筋没转过来,嘴里说要面向市场,可一遇到事情不是面向上级,就是面向关系,要么面向政策伸手,要么面向个人的偏好,还有的面向个人的小算盘,或面向非经济目的。面向市场在他们的眼里就像古人讲的叶公好龙。叶公很好龙,墙上贴的、手里画的甚至自己吃的馒头也要捏成龙的形状。可有一天龙终于来了,竟把叶先生吓得喘不过气来。这些人也一样,空谈时言必称市场,可一委实,就离市场很远。

    能面向市场都是一样的,生产的产品受客户欢迎,好销,利润滚滚。不能面向市场则各有各的不同。我们虽然不能确切地指明到底如何进行调研立项才能面向市场,但对不能面向市场所出现的症状是能够描述出来的。我们也仿照50多年前毛泽东反对八股文时的手法对不能面向市场列举十大“罪状”,仅供各路商家参考和反思:

    (1)立项时别扭,自我感觉良好,社会反响平平。有的商家不知抱着什么心态,总是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喜欢大家就会喜欢,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整个社会。可社会的反响并不大,自己有时也感到很奇怪,想不通又不愿放弃。

    (2)生产的产品卖不掉,消费者不高兴购买。不能面向市场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生产的产品卖不掉,消费者不认。不是价格偏高,就是款式奇奇怪怪,或者是不耐用,消费者一看就提不起购买欲。

    (3)大骂社会不识货,曲高和寡。比如说现在行里人都在担心的纯文学杂志社,越来越面临着关门倒闭的窘境。有人就分析,这个社会物欲横流,人们不尊重知识,不懂艺术;有出国考察过的人讲,商业社会就是文化沙漠,像港台地区的作品,语言疙里疙瘩,粗糙难读,一片泡沫(文化)。显然这种看法不能令人同意。岂不知,他们把大众商业文化现象当成商业艺术来看待了。商业社会高度发展,自会孕育那种价值观下的艺术形式。有的甚至说是影视冲击的,恨不得把影视砍掉才行;那么,网络就要崛起,还能都把网络扼死不成?笔者以为,并不是纯文学不好,实在是没有用市场的眼光去写纯文学。就是说纯文学没有面向市场,选题、立项都偏差太大,当然老百姓都不愿看了。还是那句人们重复了几十年的话,俯下身子,倾听时代的回声,与社会大众同渴望、同关注、同欢笑、同思索、同奋斗、同忧虑、零距离,就能发现时代的旋律,抓住时代的脉搏,也就能创作出大众喜欢看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市场上就会好卖。比如“通俗的笑话”,老百姓在劳累了一天后,说一说,笑一笑,倍觉身心健康,就很好。可有人一提这些就摇头,说不雅,不愿随俗。难道那些无病呻吟、稀汤寡水的所谓纯文学就雅吗?

    (4)要么超前,要么落后。有的项目太超前了,也不是好事。市场还没有如此的接受程度,你推出来,有点早。比方说改革,要反复深化好多次才能上升一个台阶,不是很快的。十年前,西部地区很落后,那时候开发西部恐怕会到处碰壁。现在再去西部开发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但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各方面的市场环境建设要有个过程。再如搞网站,虽说网络像刮风似的马上就要横扫过来了,但中国毕竟还有一部分人才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政府搞,因为有财政的支持,将来总要盈利的;如果私人头脑一热,企图实现一种书本上的幻想,恐怕最后连仅有的家底都要赔进去。牟其中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吗?打空运与陆运的时间差,倒腾飞机赚了钱后,如能继续结合国情,量力而行,逐步积累南德集团的发展经验,也不会滑到为还债而铤而走险违法乱纪的地步。

    (5)鄙视别人,眷恋自己。有的商家看到别人的产品很好销,心里备感难受,张口就能说出一长串别人的缺点来,可是对自己的产品为啥不好销就是弄不明白。比如长毛绒玩具,有的商家不是设法在熊猫、小狗、兔子这些永恒题材上挖掘创新,而是一味立异,大量生产一种东方人不喜欢的塑料蝎子来填补空白,市场就是不认,最后只有亏损了事。

    (6)眼睛盯着小圈子,看不到大众消费。比如说流行歌坛,写的一些词很拗口,句子太长,实际就是一屡哀怨,不是怨挣的钱少,就是怨失的恋多,要么就是怨为何观众不注意我。谱的曲也是让人没法听,听不懂,接受不了,唱过一次听众就忘了。谱曲的人可能是想接轨,以为轨道一通了不就走向世界了。但他不知道,轨道那头要我们的什么,他们要的不是轨道,要的是这头的东西。因为这种东西具有独特的民族内涵,接近人类心智情感的本质,人家看了后会有心灵的震颤,就说好,也就自然花美元买。有的歌旋律一出来就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头一句词就把人带到一个境界,人们被他的艺术陶醉得再也没法回来。有时也有相反的情况,本来一件很好的产品,销路很好,消费者很喜欢,可为了求得更佳的效应,非要放弃再去寻找新的目标,甚至去开发新的产品,就有点得不偿失了。比如歌手李琼,一曲《山路十八弯》足可以让她名垂歌史,可以不去参加什么青年歌手大奖赛。要知道,有时候为了失败所付出的汗水比为了成功付出的汗水还要多。这很正常。那就多花点时间看看还能不能把十八弯“弯”得更好一些,还可以开发它的附加值。守住你的优势,不可随意探索。对新产品的开发也是一样,一定要慎重。盖茨@搞计算机成功既有必然的因素也有偶然的因素。现在出版社有一种风气,一味地用新书来诱导市场,过眼烟云的作品太多(不过,现在确是个收集材料的历史时期,这种现象还要延续一段时间)。

    (7)外观设计花里胡哨,崇洋媚外。有一些产品质量确实比较好,但是为什么不好卖呢?如果其他因素忽略不计,这里面有个在外观上不能面向市场的问题。就是说,不适应中国人的心理审美原型。这是非常残酷的实践。有时候,一个高手开始时对某种设计情有独钟,可到后来也不一定能得到社会的公认。比方说世界著名作家马尔克斯@认为自己的得意之作是《家长的没落》,可我们读了后还是觉得《百年孤独》好。一个产品的外观设计、颜色很重要,它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美学追求。再比如,长毛绒玩具,新的品种不断涌现,有的卖一季就卖不动了;而有的老产品略加改进可以经久畅销不衰,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8)害怕市场,认为低级。在市场的价值尺度里,没有高级、低级之分,只有盈利多少之别。所谓的高雅不过是文人给某些行业涂的粉罢了。有的人对开一间垃圾公司,便认为是低级;有的人对开一家纯文学杂志社,便认为是高级。从本质上说垃圾公司与杂志社之间只差一步之遥,出的杂志卖不掉立时就转化为垃圾。有的杂志和个人购书号出的书,全靠集团消费,派到企业后,成捆成捆地堆在墙角,根本就没有人打开,甚至连书的名称都没有人记得,过一段时间就被办事员当废纸卖了。1998年淮北地区是0.60元/斤,之后是0.40元/斤。

    (9)唉声叹气,死不媚俗。

    (10)积重难返。不面向市场带来的后果是惨痛的也是无情的。可是一旦偏离市场确实很难扭转。这方面商界的例子太多。

    从事经济工作如同一切有生命力的工作一样,面向市场,开拓新路,是我们的不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