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20世纪90年代,媒体上常有各类办学广告,如服装裁剪学校、烹饪学校,声称几号开业,随到随学,学会为止,毕业时发“钢印证书”,学费xxx元云云。把印章强调得非常厉害,好像就是卖钢印似的。而求学者由于信息不灵,高估了钢印的分量,花钱买不顶用的“证件”,把证书装在口袋里当画看。
类似发证谋财的现象还很多。某公司万里迢迢招聘信息员、联销员,收办证费20元。沿海某企业(实际是皮包公司)声称为了业务发展要在全国各地招收推销员和信息员、代理商,“采取按销售业绩奖励的办法,办证费20元”。不要说远方的新疆,就是就近的安徽、河南的推销员又如何取得厂家的供货,在什么都不掌握的情况下又如何推销商品,证发完了,业务也就停止了。分明是在骗钱。全国有万人报名,仅办证费一项收人超过10万元,相当于一些地区一个小企业一年的利润。
1999年,湖南邵阳市北塔区万圆科技实业总汇打着招聘人才的幌子,以每个姓名地址2角钱的价格买来了江苏、新疆、湖南等地一些人的个人资料,向这些人寄发业务经理招聘书和一份《方圆实业报》。聘书称“方圆实业不仅为您免费赠送300元的产品,而且为您提供一份月薪600元以上的发展机会”,对应聘者没有任何条件限制,具体工作就是推销产品。要求应聘者在寄上身份证复印件和简历的同时,还要寄48元的工本费。好笑的是,1999年10月11日杭州何女士未满15个月的女儿竟然收到了一份这样的聘书,信封上还煞有介事地打印上红色小字:“单位录取通知请紧急送达本人。”无独有偶,该市上城区卫生防疫站的姜先生才10个月的儿子也接到了这家公司的聘书。有位记者知道这个情况后打电话问这家公司,接电话的某小姐告知,这种招聘方式,大范围撒网,以便有利于招聘到“优秀人才”,偶尔弄错是难免的事。
办“协会”也是一样,是指骗家打着创办不实或虚假社会团体的旗号,通过发展会员骗取会员费、资料费、证件费。早些时候,像协会这样的群众组织国家控制得很紧。这几年政策放宽后,各种名目的民间技术性协会纷纷出笼。他们打着推动经济发展、繁荣我国xx事业的旗号,肆意宣传,发展会员,如成立所谓xx气功研究会、xx集邮协会、xx书画协会、xx文学社、xx技术协会,要求会员交纳数十元甚至数百元的会员费,一旦收费到手,便不再开展活动。香港回归那年,北京有家新成立的有关古玩方面的协会,开始时要求人会者热爱文博事业,有三件较好的收藏品,交200元的会员费(自然是发钢印证书!),后来干脆只要交200元的费用就可人会。真是滑稽透顶。本来成立协会是有益于社会的,可被一些人利用来作为骗钱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