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和专用名称是说服对手最有效的武器。牢牢地记住那些平常记不住的详细数字和长长的专用名称,做到脱口而出,能给对方留下做过详细调查和有备而来的印象,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令对方感到你是内行后再说服对方就容易得多了。
过去,田中角荣首相就常用这一手。他有着超群的记忆力,从来不用“大约不到一百万”之类的表达方法。比如说,他可以毫不迟疑地一口说定“九十八万伍千七百八十一”。对方听后对他十分佩服,同时也认为他值得信任。
准确记住过去事件的发生日期,也有助于增加说服力。举个例子,一位优秀的记者对采访的对象不会讲出“去年5月左右,你曾经见过某某议员”之类的话而是详细地指出“1992年5月22日22时到23时,您在某某饭店见到了某某议员”。听起来仿佛当时他就在现场。如果用暖昧的语言进攻,对方有逃脱的余地,说得精确无误会使对方大有陷入重围的感觉。
当然这不是毕业考试,无须把涉及到的所有数字和固有名称都背得滚瓜烂熟。在这上边过于花费精力与时间也是一种浪费。作为说服人家的武器,记住几个关键的数字和名称就行了。
相反,对方提供了详细的数据,想要以此说服你时,该怎么办呢?当对方提出的数据于我方不利时,我方往往哑口无言。此时,应在数据的出处上寻找突破口。“请问,这个数据是在哪里查到的?”对方往往没有掌握到这个程度,一时语塞,其攻势随遭遏制。于是,我方可以乘胜反击:“不知道在哪里查到的也没有关系,但我们却因为这个数据而受到牵连。”
如果对方把数据的出处掌握得一清二楚也还有空可钻。多种情况下数据的统计日期较早,于是可以把问题转到这个方向上来:“这是哪一年的数字?这个数字可有点过时了。”“和现在的情况不符呀!”
这种战术颇有点打游击的味道,但在现实的谈判中却是行之有效的。对方从细微之处冲进来,我方要从更加细微的地方攻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