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劝说的一方总是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结论。在谈判结果相同的情况下,无可奈何与自觉自愿给人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不是他自己争取来的,那么他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那种受制于人所带来的烦恼。
所以,最后做出结论的时候,一定要先问一问对方是怎么想的,然后再阐述自己的意见。如果对方的想法与自己的意见吻合,就不必重复,达成协议即可。如果意见产生分歧,就要列举对方做出的选择存在着哪些弊端,然后还要问他有什么想法。如此这般地把他朝自己预想的方向引导,一直追问到从对方的口中说出与自己一致的意见为止。这样,对方经过了自己考虑和自己选择这一过程,最终就能接受谈判的结果。
有许多年轻人找我商量一些问题,这时,我并不直接为他们做出结论。例如,一个女高中生为自已的恋爱关系而烦恼。我先把她的话整个听了一遍,然后帮她整理。在她讲述的经历中先后提到了十来个人。由于无关的人物太多,所以整理是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结果不外乎是简单的三角恋爱。
整理清楚以后,我问她:“你打算今后怎么对待他呢?这里有“打算分手”和“不打算分手”两种回答,二者必居其一。不管她回答哪一个,我都要再问她“你觉得怎样做合适”,目的只有一个,帮她整理自己的思路。发现她的想法有明显错误时及时指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但是要让她按自己的想法来做出最后的判断。
用模拟面试指导学生的时候,也不宜直接建议他该怎么做。开头就把结论告诉他,当时他似乎全明白了,可过后就容易忘掉。
总之,不经过独立思考就得出的结论,是不会牢牢掌握的。到了真正面试的时候,还会重复同样的错误。面试也好,学习也好,体育比赛也好,只有自己开动脑筋,认真钻研,才能进步。老师和前辈灌输的思考方法,学生总感觉不太适应,这是因为不经过一定的独立思考过程,知识是难以吸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