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想让自己的意见得以采纳,沉默寡言是注定要失败的,一定要长篇大论才行。其实不然,说得越多就越能取胜的想法不过是一种错觉。意见能否被采纳,不在于你能说多少。夸夸其谈,抢先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庸人的表现,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假设有A、B两种意见。摆在一起时B种意见不失为一种新颖的构思。但一开始该意见的提出者就说起没完,后来出台的A种意见让人听起来反会觉得新鲜。电视里的座谈节目有不少这种镜头,前半截的议论有详细的数据,又围绕主题说明了整个情况,结果被后来冒出来的、点到为止的意见弄了个人仰马翻。
《通宵直播)节目的主持人大岛渚先生尽管在前半场几乎闭口不开,但在关键的时刻一语惊人,观众们立刻被他的见解所吸引,对他的印象也最深。一上来就滔滔不绝的人只能给人留下絮絮叨叨的印象,而为后来发言暂短的人做垫脚石。
听一听学生们的分组讨论,说起没完的学生总给人留下语无伦次的感觉,到后来回想一下他到底说了些什么的时候,似乎毫无印象。
在电视解说员中,最缺乏说服力的总是学者一类的人物。学者们说出一点错话都会造成麻烦,所以回答问题时的遣词造句十分谨慎。在回答问题之前总是要做些铺垫,什么“不能一概而论”啦,什么“除去极少数的例外”啦,什么“在我们目前所知的范围内”等等,回答问题十分罗嗦。尽管他的见解十分精辟,但在电视节目的制约下,反应并不好。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明快地做出结论,就等于对观众什么也没说。
所有的电视台都搞问答竞赛,在电视节目中回答问题时,要使自己的意见不被随时切断,应当先说出结论,然后再说明理由。谈判也是如此,你没有时间像做报告那样说起没完,所以说不定在什么时候你的话会被人家拦腰斩断。在你的结论尚未说出的时候,有人插话说:“这个地方说得有点不对呀。”结果你的整个讲话将被彻底否定。所以要先从结论入手,如果与结论有关的根据有几条的话,应该从最具说服力的那一条开始,按顺序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