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合法收账 > 讨债博客 > 正文

    [逃债讨债]为什么说信用和我们息息相关?

    发布日期:2019-12-21 11:07  浏览次数: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就有重品德重诚信的优良传统。但现代社会越来越商业化,经济交往的频繁,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我们和金融机构的接触多了,生意场上赚钱亏钱的事儿也多了,有不少人已不是那么看重自己的信誉。甚至有人认为,在这个银行交易有问题,就去其他银行,不担心找不到为我们服务的金融机构。所以很多人在对待自己过去交易中的信用问题时都是不很严谨,常常出现欠钱的比债主还凶等怪现象。

    部分人做生意失败或者有债务纠纷,就将自己的资产转移到家人名下,美其名日避债避税,认为别人肯定拿自己没办法,不仅生活潇洒如常,还会迁回换个牌子又东山再起。有些大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借了国家和学校的助学贷款,毕业后远走他乡,就再也没有和原来学校或贷款银行联系过,认为学校也不可能安排人手来追讨这笔贷款,能不还就不还了。

    那是不是真的就没有办法去追究这些恶意欠债的人的责任呢?是不是离开原来居住的地方,金融机构就无从查询你过去的信用状况了呢?

    放眼国内,不管是吃的还是用的都充斥着许多伪劣商品,许多人把挣钱放在第一位,昧着良心挣黑心钱,全然不顾道德和他人的健康商场上的欺诈更是时有发生,诚信缺失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同样的情况,为什么在发达国家,相对来说就少很多?除了从小受到的诚信教育和社会传统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国外经过数百年的经济发展,早就确立了诚信的重要性,诚信不仅成为人人自觉遵守的社会道德,并有制度上的保证。一个好的制度,往往会让坏人变成好人。而一个坏的制度,却有可能让好人变成坏人。

    为了从制度上改善个人经济上的诚信问题,在人们未来的经济活动中,除了需要有居民身份证证明我们是谁之外,还需要有一个方便、可信的工具来说明我们作为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是否可信、可靠,这个工具就是个人信用报告。

    这个由中国人民银行组建的全国联网、所有金融机构都参与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早在2006年1月1日起就在逐步搭建,截至2010年上半年,个人信用数据库已经收录了近10亿自然人的信息并为他们建立了信用档案,其中2亿人有与银行进行信贷交易的记录。该数据库已经覆盖全国银行类金融机构各级信货营业网点,一个人无论是在哪个地方向哪家金融机构借钱,其相关信息都会被收录在这个数据库中。以后金融机构无论是北京、新疆,还是广东、海南的,都能查到我们的信用记录。这些信息的记录和搜寻,全面完善了我们的信用查询体系。这个信用数据库相当于我们的第二张身份证,是我们在经济方面的信用基础。

    个人信用报告的应用日益广泛,现在这个经济身份证正悄悄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它可能给我们带来便利,也可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烦恼。

    那是不是只要我们不和银行接触,就没有不良记录了呢?

    没错!但没有记录,并不代表我们具备良好的信用。为了让自己日后很好地享受良好信用带来的种种利益,合理的做法是适度地和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信贷来往,在金融机构留下我们良好的记录,以便不断积累自己良好的信用。

    建立个人信用的第一步,就是先了解记录个人信用资料的数据库,也就是个人征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