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许科长停止了与某县批发站保持了多年的业务关系。原因很简单,批发站的经济效益每况愈下,还一笔款,进一批货,总是压着许科长,而且越积越多。到了后期,只想进货,无力还款,批发站也被底下的零售部门压得喘不过气来。
搞了多年业务工作的许科长明白,一旦卷人恶性循环,很难拔出脚来,只能越陷越深。无奈,只得被迫中断这条销路。而此时,对方尚欠货款三十多万,说不清是哪一笔货的,一次一次摞下来的。
这三十多万一搁就是两年,其间派人讨了几次,对方碍于多年情面,给了八万多元,以后再去讨,便没戏了。截止到现在,还剩二十多万没讨回来。
许科长知道,想讨这笔款,难度够大的。可又不能放在那不管,时间长了,只能更难解决。
许科长决定亲自去讨,把事情解决到能力范围之内的最佳程度。
许科长来到批发站,不用介绍,上下全熟。
“要帐的小鬼又来了。”闫经理说,熟人就是这个样子。
“你小子欠钱不还,官儿当得却挺稳。”许科长回了他一句。
“我要不当这个家,钱你更难要。”闫经理说。
“说吧,要多少回扣?”许科长逗他。
“把欠款全留下当回扣。”闫经理说。
“这么说你是不想还了?”闲话就是真的。
“把我还给你要不要,领回去当祖宗供起来。”县城里的业务干部要嘴皮子都有一套。
“我们那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孙子。”许科长也不示弱。
“既然什么都缺,就选点货回去抵债吧。”闫经理说出还款办法。
“要这些破烂有什么用。”许科长不同意。他知道,以货抵债,闫经理一定会抬高物价宰他,别看表面说得和气。
“说真的,帮忙给解决一部分。”许科长说。
“连个买货的都没有,你让我拿什么给你!”闫经理正经地说。
许科长见真的讨不到现款,便着手实施心里盘算已久的第二套方案。
正是科收季节,许科长请闫经理解决一批大豆,以抵货款。
于是,闫经理找到下属几个欠款的供销社,说明情况。各供销社纷纷去找公社书记,一起以大抵债的业务逐层逐级地行动起来。
供销社很卖力气,他们最愿意做这种事情。因为债务结清之后,他们便又可无代价地去批发站进货,继续恶性循环。他们是最基层的零售单位,批发站要想活下去,必须依靠他们。
很快,闫经理告诉许科长,可以搞到六十多万斤大豆,想用多余的部分换一些该单位产品。
虽说不是做粮油工作的,许科长却对销路毫不担忧。大豆是东北特产,每年这个时候,南方人来东北购大豆空手而归的人很多。在产粮区,除国家调配外,一切禁控。
许科长迅速联系单位在南方建立的各个原料基础,电传频发,把六十多万斤大豆全部折腾了出去,不仅结清了债务关系,还换回了生产资料。
其实,即使讨回的是现款,也无非用在生产投资上,结果是一样的,只不过多做了一些工作。
通过物资调配解决欠款,是新的时期的一种特殊手段。在这里,我们向各企业建议,组织专人成立一个物资调配科,以适于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