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营者
谋求利润是经营者的最高追求。衡量经营者成功与否的标志是看他是否能获取利润,得到发展。经济生活是创造性极强的活动,具有试验性、竞争性、失败性等。比如农业,它的致命威胁来自于自然灾害或偶尔发生的农作物病虫害等,除了这些物理的因素外大都是丰收在望的。而经济生活则不同,它的致命点来自于时刻处于活跃状态的竞争对手,一旦决策失误,就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经济工作的生命如同艺术的生命,时刻是要推陈出新的。试想,如果囿于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经营者的创造力、想象力就会受到束缚。另外,优秀的创造难免要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陈规陋习相冲突,瞻前顾后、谨小慎微不是经营者的所为。像销售领域里的骗销伎俩,虽为大众所痛恨,但它仍每日每时地存在,且呈兴旺之势。拿“化纤新布”来说,成本仅为10元一米,可它最早投放市场的成衣竟卖到两三百元一件甚至更高。显然,它违犯了价格法,可它符合市场放开的原则,而且价格法本身就是与市场经济相冲突的。经营手法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巧取豪夺历来是经营者不变的渴求。
2.骗子
现在的骗子早已摆脱了街头骗术的原始形态,他们披着经营者的外衣或本身就是经营者,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特征明显。据深圳市有关部门的统计,骗子中2/3有高中文化程序,1/2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不少还有大学文化程度,白领阶层也常出现。骗子在案发前大多有前科,都差不多形成了完整的欺诈观,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诈骗经验。有的骗家一开始并没有诈骗他人的心理准备,后因生活所迫,走上了诈骗的道路。骗子一旦变质,形成了诈骗的价值观,就很难悔改,让其中途停止简直是不可能的。他们受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崇尚投机哲学,信奉“马不吃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的逻辑,说什么“要得富,险上做”,抱着侥幸的心理,欺诈作案。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3.经济道德
(1)“宰熟”的启示
中国人对熟人亲友是看得很重的。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些都是对熟人观念的最好描述。可在经济生活中,当熟人变成“宰熟”时,人们禁不住惊讶起来,发出“这哪还有点道德”的感叹!
(2)物质利益原则和市场原则是人类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
经济道德虽属社会道德的范畴,但它作为独立的道德形态有其自己的内涵,市场原则和物质利益原则是经济道德的基本原则。
(3)用理性的眼光审视经济道德
经济道德是一种独立的道德体系。从总体上看,它应该符合经济运行的规律;不恰当地说,这种经济运行的规律就是经济道德,如同爱情规律就是爱情道德一样,再往下就不能再说了。一个经营者要想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除了与竞争对手竞争以外,还要与消费者(当然包括熟人消费者)等各种消费群体配合。因此,经济自有经济的道德。说得粗糙一点,只要在现时的合法状态下,不论如何发挥经营都是合理的。这就是道德。现在讲“双赢”,以前可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