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传销招徕人主要是宣扬一种极具诱惑力的梯次奖金制度,意思是先花钱买一定数量的产品或交人网费,以后每发展一个成员便作为自己的下线提成一次奖金。例如,发展3~9人便升为组长,10~72人时升为主任,73人以上升为经理。大主任奖金每月七八千元,小主任也得千元以上,经理至少要破万元,多则七八万元。经理的下线达到393人时,升为总裁,可享受亲自发展下线的直销奖金和下线成员发展下线的差额奖金等巨额分红。这时,月奖金可达数万元至数十万元。报载,当时总部设在台湾兴田的健康产业国际机构一份传销宣传材料上称:一个传销员如每月发展一个下线,而每个下线也同样每月发展一个下线,一年就形成了4096个下线成员的网络,同时也售出4096件产品。如果销售奖金按平均每件产品500元(下线多了,不可能提成那么多。——笔者注)计算,这个传销商全年的奖金收人为204.75万元!
非法传销的实质在它的一系列传销谋略,传销公司对传销员主要是通过其所谓“创业说明会”的形式进行总动员的。除了动人的奖金制度外,传销商一开始就对人网者进行蛊惑,传授传销方法和技巧。如讲授电话联络发展新成员的重要性和当面约人的各和弊端,电报约人时电文内容不宜过多,朋友自远方来可以逐步引其上钩,让其亲眼亲历一系列传销活动等。总之,要注意渲染传销的神秘感和神圣感,使其认为现正从事的是一项了不起的事业。
培养传销员的“欺诈”心态也是传销商的重要一课。非法传销要求传销员接受潜能密训,以把心态调整到老板的境界,要穿戴整齐,扮老板相,让人感觉你即将发财,很快就要告别平民生活,使新成员因给了他一次人生的成功机会而时刻抱以感恩的心理等。
传销公司或传销员把其传销产品说得天花乱坠,什么高科技新产品,实际大多是无特殊功效、质量不稳定的普通商品。
笔者1997年6月初去合肥,恰巧与河南雅丽公司一高级传销骨干同住农学院旁边一旅馆。一见面,他侃侃而谈,向我兜售传销致富的理念,介绍自己的老板为台湾一小姐大亨。我说,先看看贵公司产品的一些宣传材料。午饭后,他便拿出几种规格的“洗发水”来。洗发水说明书上是高浓缩、新产品,但塑料外壳较粗糙,手感一般,明显是一家工艺不太好的乡镇企业生产的,商标印刷也不清晰。我笑笑,再翻他递过来的宣传材料,“呵,《参考消息》是假的,正文字号没这么大(把刊登在别处的宣传材料复印在《参考消息》报头的头条位置)”。我几乎惊出声来。他装作听不清的样子,咕哝着:“复印的。”周围的人听后哈哈大笑。
第二天,旅馆住进了一帮人,男男女女都有,有皖南人、周口人、开封人。一问,才知道都是来参加雅丽公司合肥分公司开业典礼的。一个个像发神经似的,楼上楼下,一会儿一趟忙得不可开交,谈起传销来唾沫四溅,神色飞扬,好像要不了多长时间都会成为百万富翁似的。其中有几个三四十岁的女同志,远道而来,我颇为不解,暗想,小孩在家谁带,难道一点都不挂念吗?真真是谁干谁着迷。晚上,那位福建籍的高级传销员又来找我,拽着我去听他们的传销课,说:“不远,就在琥珀山庄旁边,宾馆的二楼,好豪华哟。”我被他热乎得没有办法,也抱着探个究竟的心理,跟他们七拐八绕进了一家居民楼的二楼。但见室内已坐满了人,都是普通民众打扮,在侧耳静听一位操着广东口音的小姐讲课。但见她玉立台前,面带微笑,温文尔雅,十分自信,仿佛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似的。她先讲述传销公司的发展历史和业绩,如投巨资在某大城市建立总部、向某地机构捐款,是全国41家合法公司之一,再下来就是叠次奖金制度云云。此间她轻启朱唇,眉毛上挑,不停地插话逗趣:“真是太巧合了,前天大家见到的两位皇冠经理个子都不高,他们的收入每月都在十几万元以上。”“只要你年满18周岁,有行为能力,交100元新产品开发费,再购380元的产品,就可以成为本公司一名正式的传销员了。”并蛊惑说,在发达国家,有6%的人搞传销,下午1点钟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小轿车,十有八九是传销公司的;等等。“要做就做雅丽。想发财的朋友们,快行动起来吧!”
出了那间暗室,福建的那人非要我去参观他们的总部。总部坐落在长江路边琥珀山庄西侧一幢宾馆二楼上,室内灯火辉煌,热热闹闹地有几十个人围坐闲谈。那人把我引荐给各路的头目,说,这是银座经理,有千名下线,月奖3.2万元;那是皇冠经理,原在广州打工,搞传销后才发了大财,恐怕有百十万元吧。接下来去总裁办公室。我暗自好笑,这经理那总裁有何用,关键怎样才能赚钱。一帮彻头彻尾的高级骗子!在回旅馆的路上,那人释疑说:“你知道为何公司一再推迟开业典礼吗?有两位银座经理出国旅游去了。到时候合肥工商局长也来参加,很气派的。入伙吧,比上班可好了…”
夜深了,我迷迷糊糊地躺在床上,梳理着他们的经营谋略,自言自语地勾勒其经营轨迹:花点小费先在琥珀山庄旁承包一家酒店的一层作为饮食业或服务业,借助这个门面办传销演讲会,给广大群众造成合法经营的假象,待有两三千人入网交费后,再撤走人马,只留下一个销售点,万一有关部门追究起来,可以找个很好的借口搪塞过去。第二天,那人再次催我入网时,我说,这样吧,我给贵公司在安徽的报上发些新闻稿,能否给点稿酬。那人沉默了,低声说,我们不需要宣传。一句话,怕见阳光的一面暴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