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合法收账 > 清债案例 > 正文

    [逃债讨债]追踪“杨白劳

    发布日期:2019-12-19 14:36  浏览次数:

    赖账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东躲西藏,尽可能让你找不到人。很显然找不到欠债人,一般而言,讨债就无从谈起。

    今天的“杨白劳”绝不同于年30买不起红头绳的喜儿爹。就逃债的人而言,躲躲藏藏者绝不是没有钱,就是不想还,如果真的穷得叮当响,那就用不着躲了。根据第一篇中的案例,有不少拖债者,有家不归,在外面过着“大款”的日子。

    寻找逃债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有时候不仅白跑路,甚至还要冒风险。有人形容寻找逃债人就像公安人员追踪逃犯一样。

    上海债务研究会的威昌盛律师受一家无线电厂的委托已经在这个小镇上“守株待兔”了一个上午。这是一起典型的赖账案例。两个湖南人持某县家电公司的介绍信,银行账号等证明文件,订了3万元的电子琴。货一发走,两个湖南人便杳无音信。戚律师花了两天的时间才赶到这个小镇。他先找到了当地的工商所,查找债务人的住处,谁知工商所一口回绝:“我们也有难处……”戚律师明白,当地人不可能告诉债务人住处。怕得罪人,以后有麻烦,要找,只能靠自己。

    这次,戚律师还算运气好,没过多久,便在老乡中打听到了债务人的住处。借着中午吃饭的光景,便找到了债务人。一看讨债讨到家门口,债务人先是吃惊;接着又是上茶,又是上酒,可一提起债务问题,就立即装可怜。几个小时过去了,债务人看赖不过去就答应以货抵债(用积压货抵债是逃债人惯用的手法)。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如此办。戚律师催马上看货。在抵货之前,赖债者又耍花招,一会儿又给戚律师塞钱,一会儿又请吃饭,一会儿又介绍女人。戚律师知道,一旦中了他们的套子,他们抵债的货就会漫天要价。经过几天的努力,戚律师终于为债权人讨回了1000条混纺毛毯,2000双鞋和数百斤绒线。按照市场实际价格,债权人损失了1000多元。这个结果应当说相当不错。

    在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到,寻找债务人是关键。如果没有忍耐和执着,在一个偏僻的小镇找到债务人,虽说不是大海捞针,也可以说有相当的难度。讨债就要有一种跟踪追击、锲而不舍的精神。对付狡猾的赖账者,就得练就一身更高的本领。讨债就是抓住任何一处线索,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

    讨债的路虽然艰难,但也要走。因为对债权人来讲,债绝不能拖。据有关机构调查,讨债的成功关键取决于欠债时间的长短,而不是金额的大小。欠债60天到180天追债成功率可达75%-80%,欠债2年以上者追债成功率只有10%-20%。换而言之,迅速决断,摸清债务人的底细是讨债成功的第一步。

    在更多时候,讨债要像公安人员一样,采取蹲坑守候,当债务人一旦出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现在面前,然后再根据既定方案讨债。优柔寡断,往往会丧失机会。在现实中,有许多债务人就是不及时讨债,使本来应当讨回的债务变成烂账。沈阳新型材料总厂非常明白这一点。

    1988年初,该厂卖给黑龙江省集贤县的个体户李权价值20余万元的石棉瓦,李权仅仅付给建材厂4万元,剩余的16万元赖账不给。厂里多次派人去讨债,不是扑空,找不到人,就是没钱还不了债,厂方对此伤透脑筋。李权是当地有名的赖账“钉子户”,每每要债,他总是软磨硬泡,捱不过去了,三十六计走为上,不见踪影。沈阳第二律师事务所律师受案之后,为了避免空跑一趟,决定发电报催款,大意是:“请马上偿还欠债,否则将在法院起诉。”3封电报发出,1个月后,李权就汇出5万余元。后又发了几封讨债函,然而这种催法失灵了,李权不但没有汇款,就连回音也没有了。律师和总厂的领导商量后,和厂里的另一位同志来到集贤县李权家,偏巧李权出去,律师只好耐着性子“守株待兔”。3天后,李权回家,和律师“狭路相逢”。律师便把来意说清楚,李权不是张口“钱紧,再宽容几天”,就是闭口你业大还在乎个体户十万八万的”。经过细致的调查,律师初步摸清了李权20余万元的石棉瓦已全部售出,赚了一笔钱。另外家里还盖了十几间的房子,青堂瓦舍,很是气派。律师分析,李权还债是很有可能的,只不过是在耍滑头。于是,律师立即在沈阳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诉讼保全,得到法院的支持。第三天,律师和法院的同志一起到了集贤县,这时,李权已闻风声躲了起来。律师一行不信“跑了和尚会跑了庙”。一天三次到李权家里去堵。终于,在第四天的傍晚,将李权堵在家里,亮出了诉讼保全裁定书以及封条,郑重地告诉李权,3天之内不筹集到十几万元的欠款,就将他家房产和物品查封。这下子,李权见动了真格的,傻了眼,连声说道:“马上筹集,马上筹集。”仅两天时间李权东挪西借,加之从银行贷款,凑齐了欠款,债务全部还清

    有人就有钱。在商场上这似乎是一条规律。与赖账者狭路相逢,万不得已,还债以求解脱。然而遇上走南闯北的江湖骗子,就是把他堵在家门口,是不是也能奏效呢?宋桂民的经历足以使我们改变过去的印象。

    运输专业户宋桂民从小搞经营从来没有受过骗。1998年的桩业务却使他铭记在心。一天,一位自称王志宏的人在旅馆里找到宋桂民,自称有一批蜜枣要从山西太原运往广州。运费8000元,货到付款。两人达成协约后,并签了合同。宋按约定将蜜枣运往广州,到了农贸市场,卸货后宋一直等王付运费,直等了半天也不见王的踪影。宋赶紧到放蜜枣的摊位打听。对方称蜜枣是我们买下的,但卖蜜枣的人我们并不认识。宋一下傻了眼。直呼上当。然而,到哪里去找呢?王自称是山西长治人。名片上也有详细地址,一打听全是瞎编的。之后,虽然宋并没有希望找到王志宏,但却在贩枣的人中不断按照相貌打听此人。真是无巧不成书。一次,宋桂民给一个山西人运苹果,竟然打听到了王志宏的下落,他和这个果农是同乡,真名叫王志江,是个游手好闲之徒。大约是一年后的一天,宋突然出现在王的家门口,王先是表现出震惊,接着又强装镇静吞吞吐吐地强调在广州是急事被朋友拉走的,并说了一些道款的话。宋也知道,既然找到了人,也不要逼得太紧。表面上也表示理解。但提到运费的事,王则痛快地答应还债。只是眼下没有钱。于是,宋干脆在王家里住下。宋虽然也有生意要做,心里也很急,但一想到王是滑头,这次不抓住,将来肯定夜长梦多。也就硬着头皮住着,并尽量让人看不出着急。到了第四天晚上,王从外面走了一圈,用报纸包了8000元的现款递到了宋的手里。宋心里暗暗高兴。后来,知道王志江底细的人探问宋怎么要的债,宋说,实际上一直到王给他钱之前,他也没有把握。

    这是一个特殊的实例,说偶然也不完全偶然。骗子虽然能骗,但他有弱点。那就是在别人不知底的情况下,他可以翻云覆雨,一时露了底,他就没戏可唱了。

    在众多的债务实例中,往往债权人在找债务人上并不花费很多。一是觉得难度大,二是觉得既然他成心赖账,找到他也起不了多大作用。以上的事告诉我们:就讨而言,在寻找债务人上多下功夫,可以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