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赖账的人最怕的就是到他家里去磨。好端端的日子让讨债一搅和就没法过了。精明的讨债人都紧紧地抓住赖账者的这一弱点,以断其后路。
山东的李秋忠,号称中国讨债第一人。1997年成立了“万帮讨债公司”。他的讨债“绝活”是身穿讨债服,手持讨债小旗、小锣,骑一辆摩托“讨”天下。
火车站旁边人民商场一王姓的先生,借给临淄金岭的熟人4500元钱,一年多了也没还。李秋忠知道欠债人家的住址后,亲自登门讨债。他看其家装修不下两万元,欠债人老婆手上戴了3枚戒指,心想:这债我讨定了。李秋忠不吵不闹在欠债人家里讲道理,吃住在欠债人家,耗了一天一夜,第二天上午9点多,主人耗不下去了,出门一趟拿回4500元还了债。
有关资料表明,追到家里讨债的,只要拖债人有能力偿还十有八九讨债能够成功。从策略上讲,这是“擒贼先擒王”。躲是赖账人的强项,家则是他们最终的落脚点。找到老窝就等于抓住要害。
在古代,擒贼先擒王的谋略是指在两军交战时,通过捕杀敌军将领,摧毁敌军的指挥机构,在敌人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下,瓦解敌军。
安史之乱时,睢阳县令张巡与叛军将领尹子奇作战,张巡的队伍一直冲到叛军帅旗下,杀敌将领50余名,士兵5000余名。但战斗并没有结束的迹象,因为尹子奇仍在指挥叛军。当时叛军混乱无法辨认尹子奇。为了射杀尹子奇,张巡让士兵削尖秸秆射向敌军,中了秸秆箭的敌兵很高兴,以为张巡的军队没有箭了,都争相向尹子奇报告,在敌军之中,张巡瞄住了尹子奇,令部将南霁放真箭,射中尹子奇左眼。主将受伤,叛军一阵骚动,混乱不堪。尹子奇只好收兵。
从这一古代战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抓要害的作用。跑了贼王,就等于放虎归山,逮住贼王,树倒猢狲散。在讨债过程中,大多数讨债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对赖账人,只要你找不到他的家,他总能东躲西藏,一且找到居住地他就会乖乖地缴械投降。
四川省巴中石油煤建公司与陕西省安塞县炼油厂签订了购汽油协议,协议签订后,巴中石油煤建公司即按照约定汇出了70万元的汽油款。然而,安塞炼油厂却迟迟不供油。经多次催问仍然没有结果。无奈,巴中石油煤建公司要退回汽油款,对方既不说不退,也不积极退款,采取软磨的办法躲债。
四川省巴中律师事务所接案后,派律师同石油煤建公司代表前往炼油厂催债。一连住了十几天,炼油厂的领导和承办人一直不露面。实在没办法,律师和石油煤建公司的代表只好到处托朋友打听他们的住处。找到住处后,他们主动“上门拜访”,说明他们催款的决心。炼油厂的负责人大概是觉得为了大家闹得自己不安宁不合算,很快便答应退款,并约定了退款日期。当巴中石油煤建公司的代表和律师再次按约定退款日期来到安塞清账时炼油厂便很快将70万元的油款退给了巴中石油煤建公司。生活中,有些事情并不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美好。有时候,坏人把好人“治”得没招儿,俗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
38岁的刘二喜膝下有一对双胞胎。70多岁的老母亲也跟着他过,一家5口人就3亩薄田和他撑着。日子挺紧的。通过老同学的引见,他进城给临村包工头李强打工。谁知,到了年终,李老板硬是拖着二喜2600元的工钱不给。当然也找了一些不是理由的理由,如干活时损坏了工具,打工是他自己找来的,就那么多活,打工的多了,工钱就得少等等。二喜找过引见人,也找过乡的领导,都无济于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二喜决心到李老板家里打“持久战”。
眼看着乡里人比较看重的春节就要到了,李老板财大气粗,衣锦还乡,到处张罗买年货,家里更是张灯结彩。二喜也看到此时正是“下手”的机会,于是,带着两个儿子背着一个铺盖卷就来到李老板家。一看这阵势李老板就明白了。看样子,不给钱就别想过年,况且,二喜也不打不闹。两个儿子还不断地叫“伯伯”。李庄是个大村,这要是让人知道了该是什么情景。李老板想着想着,便不由得心里发虚。他可能也觉得自己理亏。事到如此也想不了那么多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二喜便顺顺当当地拿着2600元钱回家。
人常说,“亏众不亏一”,李老板的“损”就在于和穷乡党过不去。山高皇帝远,这里可没有那么多理可讲。每个农民都像上帝一样,他们心理都有一本“公正”的经。只要他们认准的理,你就别想逃话又翻回来说,要是遇上不名一文的“困难户”,你就是把他家翻个底朝天,也只能不了了之。如果你非要讨个不县体,那就是逼债,你可要当心落个“黄世仁”的坏名声。碰上这种穷乡党,连讨债大师也要“让”三分。
李秋忠就曾遇到过这种事。一次,垂博市张店乡某商场一女土找上门来,说青州一农村姓宁的人拿地300元合伙做买卖之后,买卖没做,钱也不还。为此,李秋去了一通青州宁家。一进门宋的父母在,两个老人有病在床。家里穷得只沙发,几件破家具。李秋忠一看,赶紧走人。
上门讨债,天经地义。不仅中国有,国外也有,人也常以此法使拖债人无路可退。据说,在奥地利,企业的债务往往请一些专业讨债人“登门拜访”拖债者,或者打电话,发电传,欠邮资信件,对债务人“轮番轰炸”。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在当今经济发展的不规范地区,逃债现象日益普遍化。“上门讨债”虽说并不完美,或者说,缺乏法律依据,但仍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