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公民的劳动、工作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国家通过各种途径为公民创造劳动就业的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社会福利待遇。
法律:
1.《宪法》第4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2.《宪法》第4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3.《宪法》第44条: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
4.《宪法》第45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5.《劳动法》第3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6.《劳动法》第50条: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法律责任中的第91条规定,用人单位如果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
7.《劳动法》第25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8.《劳动法》第32条:在下列情况下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不必征得用人单位的同意,也不存在违反劳动合同向用人单位赔偿经济损失的问题:(一)在试用期内的;(二)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三)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9.《劳动法》第91条: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劳动部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3条规定: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以及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除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额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外,还需加发相当于工资报酬25%的经济补偿金。
10.《劳动法》第79条: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1.《刑法》第244条:用人单位I反劳动管理法规,以限制人身自由方法强迫职工劳动,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12.《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0条:组织、胁迫、诱骗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或者残疾人进行恐怖、残忍表演的和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强迫他人劳动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案例或现象
张某2005年1月5日到深圳松岗某五金制品厂打工,1月7日凌晨被发现死在工厂宿舍的床上。张某的父亲闻讯赶到深圳,向厂方索赔58万元。厂方认为,张某实际上班才一天,又是死于晚上睡觉时间,厂方无赔偿责任。于是,张某的父亲到宝安区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区公安分局法医室认定张某的死因为猝死。为消除家属的误解,承办律师向张某的家属详细解释了什么是猝死,为何会发生;然后,找到厂方说明,张某与厂方的劳动关系已确定,他虽然是非因工死亡,按照有关规定仍然可获得赔偿金。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厂方一次性付给张某的父亲供养直系亲属救济金、一次性抚恤金、丧葬费等共计3.9万元。
律师提示:劳动者在就业时应当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并且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劳动合同应以书面形式订立,并且具备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七项必备条款。其他内容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确定。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被用以暴力、威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或处于试用期阶段,可以随时与用人单位解除合同。解除劳动合同,应提前30天书面通知用人单位。遇到侵权要及时举报,无论到什么地方打工,首先要记住当地劳动监察部门的举报电话,这是最简捷和方便的维权途径。只要能够证明在雇主处二作过,比如有工友作证或上班的考勤记录,与雇主发生纠纷时就可向劳动监察部门反映。特别提醒:如果你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用人单位都不能随便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发生争议,劳动者应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而不能采用违法的手段,如闹事、冲击用人单位,非法关押、绑架用人单位负责人等手段来解决。